一份美国对精英家庭的调查发现:80%的精英家庭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逼着孩子看科普书籍。

美国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有相应的科学课,要了解动植物、非生物、天体气候的相关科普知识。也就说幼儿园的孩子就已经知道四季变迁、太阳为何东升西落、太阳系的几大行星了。不仅学校重视,精英家庭更是会从小逼孩子看科普书。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从小就是科幻小说迷,在9岁的时候就把3万多也的《大英百科全书》读完了;比尔·盖茨7岁就开始读百科全书;乔布斯不仅要求自己的孩子读科普书,还要求读完以后一起讨论;扎克伯格给3个月大的女儿读量子物理绘本……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似乎美国精英家庭对于科普书非常痴迷,从奥巴马的一段话里似乎能找到答案。

科学它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方式来理解和探索世界,参与世界的运转中,然后我们才有能力来改变世界,分享自己积累的知识。

科学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因为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面对这种无知。历史能够走到今天,最有利的推手就是对科学的求知精神。而那些最终成为精英的孩子也大多是科普知识的爱好者。

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家长不但忽视孩子的科学课,家中的科普书籍也是少之又少,错过了孩子科学启蒙的好时期。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分享一套专为中国儿童打造的科普书《第一次遇见科学》。

这是“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习公司联合为学龄前儿童打造的一套科普课程,历时两年多。正好填补了幼儿园阶段科普知识的空缺。在这套科普书中孩子可以探索海底世界,感受四季的变化,了解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跟随捕猎者捕猎……

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的图片,每一张都像摄影大片一样。传统的科普书籍,图片比较小,文字较多,实际是不适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普知识启蒙的!面对抽象的文字,大多数孩子的第一反应看完就犯困。

而《第一次遇见科学》里面全是取自于真实的摄影大片,我朋友到我家翻看这套书的时候还以为是国家地理杂志呢,没想到是一套科普书。这样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同时能够更真切地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象身上的褶皱;猩猩身上的绒毛;见到细小植物的内部;还能看到多彩的天空。这是来自一种真实世界的视觉冲击,我现在还记得我儿子说,妈妈月亮上面原来都是坑啊,一点都不光滑。

除了照片这一亮点以外,其中有一个“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我个人非常认同。《第一次遇见科学》这套科普书区别于传统的科普书,不仅仅是对孩子知识硬性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每一个主题的学习,首先会有一个学习目标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所谓学习目标就是对于所学知识的一个大致概括,比如在星空这一主题中,学习目标有了解宇宙天体的概念、了解恒星的概念、了解太阳、星星和月亮的运动模式。

带着这种学习目标,展开探索,这样的探索更有目的性!而科学探究的部分是让孩子去思考,比如通过观察引出一些科学现象,得出结论。或者是引导孩子绘制太阳、星星、月亮的图片,去尽力描述这些天体的特点,都是在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探索。

这种科学探究的方式,目的是让孩子拥有辨别、推理、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之后会有唯美的星空图片,搭配上一些科普知识。比如星星看起来很小,但其实巨大无比,而之所以小是因为它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当孩子完成一场星空的探索之旅以后,有小节测试,看看孩子有没有掌握相关的科普知识,还有一个空白页,让孩子提出更多的问题,或者画出对星空的理解。

当然这套书能给孩子的惊喜不止这些,里面还包含视频课程,这就是针对5-7岁孩子设计的科学课,而且不需要报班,在家中就能上。全书涉及的科学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若想我们的孩子未来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能成为民族的骄傲,那么科学创新能力就要从小培养,要知道少年强则国强。

如果不把学科学的定义放得那么高,那么至少拥有科学思维的孩子,在这个时代中,更能擦亮双眼,看清事物的本质,不容易盲目迷失。这就是我要让孩子从小学科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