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在现代,我们已经远离饥荒,对这个词,感到陌生。桌上有饭食能吃饱,想吃多少有多少,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只是餐桌上看着普通的饭食,很多都来之不易。在享受它们的同时,要珍惜它们。因为有人曾为它们付出了很多,甚至不顾自身安危。
在古代,光靠粮食,产量不高。闹饥荒是个常有的事情。古代闹饥荒究竟要如何度过呢?他们吃糟糠,吃树皮。我们现在没钱吃饭,开玩笑讲:“穷到吃土”。有种土叫观音土,质纯时看起来像面粉。之所以叫观音土,就是最后无路可走的时候,还有最后一点希望。还有人找蚂蚱吃。如今的炸蚂蚱是一道美食。当年发明吃法的人要不是饿极了,怎么愿意去尝试吃蝗虫。只要能活着,能果腹,土都能吃,更何况其它的。
而提起饥荒,我就想起了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老先生。同样是面对饥饿,在不同的时代,总有有不同的人为此做出贡献。心系天下百姓,忧国忧民。
陈振龙,古代历史上做出伟大贡献的一位儒人,自幼吟诗苦读。和读书人们一样,期待着自己能够金榜题名的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或许考秀才是用光了运气。后多次不中,厌倦了科举,弃文从商——这个在古代被认为是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的行业。
为了生计,他随着其他商人一起,去菲律宾跑商。路过田地,看到田里都种着一种没见过的特殊农作物。和当地百姓了解到这是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后称红薯。
这种农作物适应能力极强,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产量可观,不止红薯可以吃,红薯叶子做出来也是一道美味佳肴。无毒无害,最主要的是吃一两个就可以饱肚子,吃法多样,生熟皆可,对懒得有花样的人来讲,也是十分的方便。
他先是惊喜,把这种农作物带回大明多好。转而又意识到,西班牙政府不允许将红薯传播出去。被发现就是死刑。他想起黎明百姓起早贪黑,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养活一家。一旦雨水少一点,就开始在家里担惊受怕,生怕几个月的披星戴月付诸于流水;想起大明年年因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难民用尽各种方法,吃观音土吃到最后因无法排便被活活撑死,甚至易子而食,依然无法维生。他决定要这么做。冒着生命危险,为了百姓能够更好的活。
要如何让百姓们能吃到红薯呢?他绞尽脑汁,考虑要怎么把红薯传播回去,不被检察官发现。同时偷偷观察当地人如何种红薯,悄悄打听注意事项。认真记下,寻思着一定要把红薯种活。终于在即将回去的时候,偷偷把红薯藤和看起来颜色相近的绳子搅在一起,带回大明种活,成功让红薯的种子长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他向当朝皇帝禀报了红薯的相关事宜。饥荒一直都是困扰历代皇帝的几大难题之一。红薯的作用使当朝皇帝十分高兴,立即认同了红薯的价值,并说要大力支持传播红薯,用它来作为饥荒来临的储备。红薯因此传播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在红薯传播的那一年,灾荒依旧,只是百姓们的田地里十有七八都种了红薯,提前储备好红薯,预备饥荒的到来。高产又管饱的红薯,让百姓们并没有饿死多少。红薯把无数人从饿死的边缘拉回,拯救了无数生命,造福八方。也有无数个生命,因为红薯的到来而降生。让后续朝代的人口暴增。尤其是到了清朝,使清朝的人口暴增三亿。
追溯到现在,大家都是红薯传播的受益者。和红薯有关的美味佳肴也是数不胜数。红薯成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携带也方便,出门干活兜里揣个红薯,饿的时候就能直接拿出来吃了。街上的小吃,也有不少卖烤红薯的,烤红薯的香味总是那么有吸引力。买一个装在塑料袋里边逛街边吃,也是一种享受。老年人尤其爱,对于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来讲,软糯可口的烤红薯吃起来一点都不费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