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防止前人的错误再现了,历史是过去的事件,尽管鲁迅先生说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是"帝王家谱",但仍然不乏有大才大德者出现,他们共同绘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有人有可能会说:"你又怎么知道那些史官所记载的历史一定是正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值得商榷的。的确,史官是封建时代统治者设立的,专门记载历史的官职,他们所记载的东西自然是得给当朝皇帝看后,才能够被记载下来,这就会影响他们所记载事物的准确性。

比如,一个皇帝不理朝政而沉迷于后宫,这样的东西在不得到皇帝的允许下又怎么能够写入史书里呢?当然,一般修史的都会修前朝的历史,这同样也会出现记载的准确性,因为前朝一般都是被当朝所推翻的,故而对于前朝的历史,当朝的统治者必然会希望史能够"黑化"一下,所以我们见史书所记载的末代皇帝,几乎都是昏庸无道的,仿佛国家的覆灭就在于他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开外界的影响,还有史官自身的素养问题,虽然能够当上史官的人都是精挑细选的,文化素质较高,不会轻易的主动去抹黑和抬高历史人物,可他们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私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在里面,就连最为出名的史官司马迁也不例外,否则《史记》也不可能会被文学家们称作"有温情的史书了",甚至说里面人物描绘的有血有肉,妥妥也是一部十分有高度的文学作品。其实这样的评价对于一本史书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它破坏了历史记载本身的公正、客观。所以说,就连司马迁这样的人都无法避免在修史的同时掺杂自己的思想,就更不用说后世那些后辈历史学家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历史学界,文字记载往往是第二手史料,实物的出土才是第一手的,。样才能够准确的得到真实的历史信息。在历史上,就曾有一位皇帝,他明明只在位了20几天,却被史书记载干了上千件坏事,很明显就是被人给"黑"了,直到他的陵墓被挖掘出来,人们才得知真相,他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人就是西汉的汉废帝刘贺,说到这个刘贺,本不该他当皇帝的,但当时的西汉朝政由权臣霍光把持。霍光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霍去病的亲戚,霍去病当年北却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汉武帝赏识,而霍光也就凭借着这一关系,得以在武帝身边做事了,汉武帝十分信任他,在去世后,甚至将年幼的小皇帝托付给了他,使得霍光一跃成为了"托孤大臣",掌握大权,后来武帝的儿子昭帝在位没多久也就去世了,可他在去世前并未留下儿子,但皇位继承在封建是时代向来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国家不能够一天没有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霍光基本相当于是代行了朝政,但他终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皇帝,于是挑选皇位继承者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头上。在霍光的支持下,武帝的孙子,也就是昭帝的亲侄子刘贺被扶上了皇位,他就是著名的汉废帝刘贺,也是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史书记载,继位后的刘贺荒淫无道,坏事干尽,霍光凭借自己的权力,出于对整个国家发展态势的考虑,直接将其废掉了。因此,刘贺只做了24天的皇帝,就重新成为了一名诸侯王,之后在边地的封地里度过了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从史书上看,刘贺就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废帝,给他"废"这个谥号是完全没问题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刘贺就真的是一个干了上千件坏事的废帝?其实,仔细想想都不可能,但是在以前,除了史书的记载,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能够为其洗白了,直到他的墓葬被挖掘出来。

考古学家惊奇的发现,刘贺的墓葬里有着很多的圣人书籍,并且都是些治国大典,由此可以判定,此人绝对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后来历史学家猜测,真实的历史应该是,权臣霍光本来以为刘贺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控制的傀儡,可没想到此人一登上皇位就,就想着大展拳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霍光不得不将其废掉,避免刘贺羽翼丰满的时候对自己动手,所谓的上千罪行,也只不过是为了给霍光留下千古美名而已,至于这位废帝,就只能够平白无故的蒙受千古骂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