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自12世纪以来就有了可以自治的“城市”,这些城市早期就可以进行“自治”,并且拥有很大的权力。虽然因为战争最终还是被夺去自治权,陷入独裁统治的局面。然而这还是给后期的市政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世纪初的德国就有了“城市”雏形,不完善的制度留下“隐患”

在中世纪初,德意志就出现了城市的雏形,这些早期的城市因为遭受到日耳曼人的破坏已经残破不堪,然而经过日后的重建,仍然保留了最古老的面貌。尤其是在萨克森王朝亨利一世的统治期间,允许人们在城市定居。因而亨利一世也被称之为“城市建立者”

自十二世纪以来,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并且城市也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自治权关于城市自治权的获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皇帝和当时的封建领主都发现要治理城市,阻止他们的反抗实在是一项费心费力的巨大工程,于是他们发现,如果给予城市自治权并以此交换一些好处要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城市本身也有自治的野心,这会让他们拥有一些贸易,司法等方面的自主权。这导致了在中世纪,有很多城市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小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城市主要有几个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由于具有广泛的自治权,城中的居民都具有普遍的自豪感。其次,在城市政府中普遍实行议会制度。最后是城市之间形成了很多联盟,这些联盟主要是为了防御和抵抗一些侵袭者的入侵,和一些封建贵族势力。这些联盟当中最著名的是“汉萨同盟”。

然而这一局面很快被打破,17世纪以来由于封建领主和皇帝为了加强统治,逐步回收了这些城市的自治权。主要是因为多年的自治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为城市的寡头政治导致了在政府内部的官员都是由于各种关系当上“官”的,因而政府内部缺乏有用的人才,并且大规模的贪污现象屡禁不止,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使得城市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于是当时的封建领主以插手城市管理为借口,逐步夺回了城市的治理权。

并且在十七世纪连年的征战也使得当时的工商业遭到严重的打击,那些依靠贸易繁荣的城市一下子倒退了数个世纪。国家经历磨难之后,有很多重大的建筑工程需要修复,这些也是作为城市承担不起的。因而在恢复和重建城市的过程当中,城市自主权也不可避免的被这些封建领主所夺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十八世纪,城市的自主权以及几乎全部被夺取,皇帝的专制主义开始统治城市。这其中属普鲁士的独裁统治最为极端普鲁士王国自成立后就反对城市的自治权,他们坚持城市不能违背国家意志,坚决打击城市的自主独立。因而当时的城市已经几乎沦为了国家的附庸。

“自治”终被“专制”取代,后期的专制统治却也问题不断

然而在这些专制主义者的统治下,尤其在拿破仑的独裁统治之后,城市陷入了虚弱的状态。在十九世纪初,城市居民对国家没有信赖感。尤其在1806年耶拿之战战败以后,普鲁士的军事力量已经被几乎摧毁。这时候政治家施泰因成功劝服了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进行城市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城市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己兴建。在这样的废墟上重建只能依靠国民的力量,这需要全国能够团结一致进行城市建设。

施泰因改革主要是将国家的权力分散到各个地方,既不减弱中央的权力也增加城市在自我治理上的自主权。施泰因说服普鲁士国王在1808年颁布了《市政条例》,希望可以创造出一套高效的市政体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性。这就给予城市足够的发展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改革给予了民众极大的权利,他们的官吏不再由政府下放,而是来自拥有公民权的公民通过选举得来的。此时的居民也被分成了不同等级,一种是市民,他们拥有全部的公民权,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贸易权等等,第二种是常住民,他们有权利用公共资源,也可以开展贸易活动。但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同阶级的居民都要交税,并且被选举权只有男性才能拥有。

但在给城市下放权力的同时,施泰因也不想过多削弱国家的权利,因而他还是保留了国家的最高检察权,对各个城市进行监督,用于视察地方官员的失职问题以及国家法律有没有得到遵守。

这些改革对德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城市的政治体系,基本是以现代化的原则对市民进行管理,然而这一做法却遭到了容克地主的强烈抵抗,这些容克地主本来是以家长制进行领土内的自治的,和这种现代化的制度相悖,因而这些改革也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

而随着19世纪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口向城市涌入。德国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屈一指的就是住房问题和城市卫生问题。市郊的一些老房子十分破旧,土地价格很高然而居住环境却很差,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堪忧。这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酗酒,斗殴的事件时常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道德体系的瓦解也直接导致了革命的爆发。这些旧有的市政设施老旧,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求。由于脏乱差的城市环境,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德意志帝国,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并且一些传染性疾病也在大规模爆发。尤其是霍乱,几乎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危难当中。

这些复杂而尖锐的社会问题,城市改革是必要的手段。很多的社会改革家都开始行动起来,提出自己的建议。要保持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他们认为国家必须要采取强制的干预措施,去解决因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工业化进程迫使德国进行市政改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因而在19世纪,德国就原先施泰因所颁布的《市政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制定了1831年和1853年的修订案。在后期,也有许多城市对这些修订案进行了更改,以适应变化中的复杂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赋予了城市行政权,将当时的德国市政府分成了三个机构,市议会,执行委员会和市长。这种行政权还有着明显的特点。首先权力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法律体系中没有明确规定出行政管理的范围,这给了行政管理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它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形势的适应性。

其次因为所有的管理权都集中在市政府手中,它有很大的统一性。因而这些行政机构在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是非常经济和高效的。因为所有的税收都纳入统一的基金,这个机构既管理各个部门的消费,同时又负责城镇规划和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

为了改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德国后期在公共设施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首先解决了住房问题,由州政府出资进行贫民窟的清理活动,改修老城区的大量破损街道。然后支持居民在城市周边修建小型住房。对那些低收入人群,政府修建了一些非盈利性的住宅,尽可能降低租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德国十分重视文化的影响,为了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德国在城市中修建了多种多样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些馆藏几乎都是无价之宝。同时还出资修建剧院,这也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礼堂,音乐会大厅,艺术长廊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

在教育方面,市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推动工人的启蒙教育,城市兴建了很多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和阅览室。很多城市还会开办一些公益性的讲座,主要涉及科学,文学和历史。将知识传递给工人们。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因为卫生条件导致的各种传染病,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尤其是对供水和排水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市政局还成了相关的卫生管理委员会,视察管辖地区的卫生设施条件以及给民众普及卫生知识。

为了适应剧烈的社会变迁,德国市政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因为有早期的自治传统,使得德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善。为了打造这一现代化的都市,不仅在城市行政管理上,德国还在城市规划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使得德国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通向行政现代化的普鲁士模式》

《德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