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指大规模爆发的,具有较强传染力的致死性疾病。世界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重大疫情导致人口锐减的案例,14世纪中期,欧洲“黑死病”大规模传播,民众死亡率高达30%,人口急剧下降。1520年,古代最令人恐怖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在墨西哥大肆传播。短短十年内,墨西哥的人口从2500万锐减到650万,幸存者中也有很多留下麻面或失明的后遗症。

那么,在医疗、科技和卫生条件都落后的古代中国,有没有发生过哪些重大的疫情呢?当时的政府和民间又会如何应对?

古人眼中的洪水猛兽——“瘟疫

其实,疫情在古代社会是很普遍的,“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对于古人来说,瘟疫是十分可怕的灾难,人们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力。面对疫情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一旦患上病基本上就宣告死亡了,极高的死亡率也导致了国家的人口锐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瘟疫下的古人

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人们往往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人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所以只要出现大规模传染病导致人死亡,人们就称之为瘟疫。根据史料中对感染者症状的记载,中国古代发生过的比较严重的疫情包括鼠疫、霍乱、天花、痢气等。疫情这种无声的“武器”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历史的走向。

公元前556年秋天,春秋时期的宋国出现了一种怪病,只要是患病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神经错乱、浑身痉挛的现象。由于这种症状还出现在了狗的身上,有人推测是狗带来了疫病。于是人们联合起来驱逐这些疯狗,这就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记载的传染病——狂犬病。

东汉末年,随着皇权衰落军阀割据,连年征战导致社会动荡,流民遍地,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病毒肆虐的温床。汉灵帝一度尝试控制疫情,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奄奄待毙的流民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们开始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抓住人们的这个心理,当时的“黄巾”起义军领袖张角开始四处宣扬“符水”可治疫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巾军起义

所谓“符水”,就是将符纸烧成灰烬置于水碗中。张角向老百姓宣称,喝了“符水”,再加上对“太平道”的虔诚,就可以治愈瘟疫。于是越来越多的难民聚集到他的麾下,张角的势力很快壮大了起来,黄巾军道教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为后来的“黄巾军”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疫情的应对方法还停留在宗教迷信的阶段。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当属曹魏和孙吴之间的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借来东风,助周公瑾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从而使赤壁之战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可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权谴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从这本书中所记载的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是曹操先兵败,然后战船才被烧的,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是因为战船被烧曹操才失败的。

其实在正史的记载中,打败曹操的并不是大火,而是瘟疫。当时北方的曹军来到南方作战,马无藁草,人无暖食,士兵们陆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加上粮草供给不继。恰逢当地“血吸虫病”横行,营中近一半军士染病,纷纷倒毙,即便未死者也是奄奄一息。医官们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束手无策,曹操这才不得不下令退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壁之战

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倾毕生精力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药学的必读经典。这里的“伤寒”,指的就是建安年间在民间肆虐的一种疫病。张仲景在书中记录下了治疗伤寒的妙方——“清肺排毒汤”,这个药方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沿用。他还在书中描述了“伤寒”传播时的惨状,他说:自己的家族本来是人数超过两百的大家族,可是死于建安年间的达到三分之二,而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的“伤寒”病。

经过战乱和瘟疫,国家人口数量开始急剧下降。据统计,东汉时期人口最多时曾达到五千多万,而到了三国末期,却只剩下不到两千万。从当时人口数量上的变化,足可见古代疫情对国家和社会的破坏力之大。

到了明末清初,社会又出现一种新的病——天花。患病者身上会长出可怕的脓状疱疹,所以当时的人称这种病作“出痘”。这导致当时大量军士不是死于沙场,而是在自家军营中莫名其妙地死去。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人人自危,谈之(天花)色变。就连当时的顺治皇帝都要借狩猎之名出城避难,可惜,“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一生受到其叔父多尔衮权力制约的“痴情皇帝”,还是在24岁那年死于养心殿,据历史记载,死因正是“天花”。

古代社会如何防治疫情?

古代社会最早的时候,每当疫情来临时朝廷会派遣军官到各地对所有百姓进行筛查,筛查的方法也是非常落后,就是通过舌苔的颜色来判断是否患病。给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分别头系不同颜色的布条,同一颜色布条的平民住在同一片区域。对于确诊感染的患者,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一律进行隔离,并把他们他们穿过的衣服用火烧掉,以避免更多感染。有的病重的人甚至会被和尸体放在一起焚烧,对于防控疫情古人的态度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防疫

到了秦朝,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用法律来控制传染病。秦朝时专门开辟了疠迁所,用来集中收治所有的麻风病人,疠迁所内男女分住,朝廷会给予一定供养和照顾。

晋朝时还规定官员家中感染者超过三人,该官员就不得入宫,此举有力保障了宫廷内对疫情的预防。公元568年,河南首次出现了把寺院临时作为传染病收容所的现象。在西山寺,僧人们就曾设立病房收养痢疾患者。

南北朝时,朝廷还派遣医师到疫情严重的地区进行救护,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传染病医院。为弥补国家力量的缺失,民间最早的私立医院开始出现。

到了唐朝,政府开始拨款给老百姓用来防疫,免费分发药品,并安排官员驻守在交通要道上告知大家药方。对于重症而死的人,政府会进行妥善安置,予以埋葬,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专员来管理各地的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煎水”防疫

而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宋朝人已经意识到煎水可以消灭疾病。所谓“煎水”就是指把水煮开高温杀菌的意思,宋朝人意识到,人类的飞沫和粪便都会传染疾病,因此在杭州城设立了专门的清洁人员负责收理粪便,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的清洁卫生。

两宋时朝廷还开设了一些医学教育机构,中央设太医局,地方州县设医学校。平时教授医学,疫情来临时负责安置、隔离和救治病人。据说,第一例天花疫苗的接种也出现在北宋时期。

到了明清,中国古代在疫病研究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这一时期朝廷和民间的疫病专家们通力合作,研究出版了治疗痘疹、麻风病、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到了清朝,政府设立查痘章京一职,专门负责防控疫情,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时珍《本草纲目》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防控疫情的举措,但大体上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在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制度的完善,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医学知识的输入,“疫情”这两个字再也不像洪水猛兽般可怕。近代以来,国家对瘟疫的预防措施不断加强,各地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导致疫情发生的频次不断减少,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也在不断降低。

在医疗水平发达的新时代,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打败“新冠”疫情

庚子鼠年,2019年末,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多家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经诊断,共确诊27例急性肺炎患者,均系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者。该病毒的特点是高传染率和不低的致死率,感染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并呈现出大规模传播的势头。

疫情的暴发引起国家卫建委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出台应对的措施。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居民加强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尽量避免外出聚会。

2月,全国的城市和农村以社区或村为单位开始陆续进行交通管制,并普及“戴口罩+出入证+测体温”三合一的社区卫生防范措施。国家财政还拨款兴建13座方舱医院,为全国所有“新冠”确诊患者提供全额免费救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防控中可爱的医护人员

全国人民上下齐心,众志成城,截至3月16日,全国13个省区市完成确诊病例“清零”,3月底全国进入疫情扫尾阶段。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中国在极短时间内,抑制住了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在国内的进一步传播,在防控疫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得到了世界的敬佩。此次全民抗疫的成功,跟新时代我国医疗术平和医疗设备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当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努力。

结语

通过比较古代和今天人们应对疫情的方法措施,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全面科学、依法防疫情,是当前和今后取得抗疫胜利的根本保障。只要我们坚持传统与革新并重,充分利用新兴科技,冷静、科学地去应对,“疫情”远没有那么可怕。

参考书目:《三国志》、《明史》、《史记》、《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