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不知道她们的名字,

但你一定听过一个响亮的名词——女排精神。

9月25日,

我们期待已久的《夺冠》终于上映,

这部由女排姑娘亲自出马,

巩俐、黄渤、吴刚等一线明星倾情出演的电影,

在熬过了大半年疫情后,

终于走上了荧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排,

或许在00后的世界并不深刻,

但在50、60、70、80后的世界,

她们就是一段传奇。

那时的老老少少围坐在早古的电视机前,

绷紧了神经注视着她们,

为之呐喊、鼓掌,几近疯狂,

因为这是当时体坛上,

为数不多能让他们能引以为豪的项目。

在我读书的时候,

老师偶尔会激动提到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但又发出一阵长长的叹息,

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常胜将军,

在那次大满贯之后,

我们再一次获得世界女排冠军,

是17年后的2003年。

这里头有太多的故事,

是时候普及一下真正的女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团

故事得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

有几件大事:

改革开放;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乒乓外交”叩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历史的车轮已经走到了眼下,

中国必然争取、也必将成为一个大国。

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经济、科技、文化……

方方面面都在摆脱落后的面貌,

但凡有一能为国家争光的领域,

国人无不是斗志昂扬,

倾尽全力去争取国际话语权,

体育就是其中的一环。

那个时候,

中国与国际体育界已经隔绝了20多年,

除了乒乓球外,

再难拿出有排面的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头,

外国总有各种唱衰中国的言论:

中国人造不出原子弹;

青藏高原上根本不可能建成铁路……

排坛也不例外,

有人断言:

“中国人只能在小球上取得成绩,

在大球(足球、篮球、排球)项目中,

要走向世界是不可能的。”

你说不行,

我们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种强烈得到认可的愿望,

根植在当时每一个国人心理,

势必会有人站出来,

打破这个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6月,

一个已经退役的男排球员,

因为有着充足的经验,

担任起了新一届女排的主教练,

他就是袁伟民。

在他的筛选下,

12名女排球员诞生。

就这样,

伯乐与他的千里马们,

在舆论的压力和艰苦的条件下扬帆起航了。

或许袁伟民也没能想到,

自己在球员生涯结束之后的教练之路,

成为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训练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偶像都是打磨出来的。

关于“女团”,

我们常常感叹当代明星日常训练如何辛苦,

但了解女排的日常后,

我们会明白,

为什么会有一种精神,

能够上升到国家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湖南郴州的一个竹棚馆,

顾名思义,

就是用竹子搭建起来的大棚,

四面漏着风,

队员们冬天训练的时候,

都冷得直打哆嗦。

没有完善的设备,

就用最笨拙的磨练,

熬过了一段段艰苦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最破的鞋,打最猛的球

然而仅仅辛苦是不够的,

面对美国队强大的体格,

日本队精湛的技术,

我们如何打造出一支全面的队伍?

女团们必须流血!

当时,

日本排球已经响彻世界,

在周总理的邀请下,

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来华协助中国女排,

开始了魔鬼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

都是训练时间,

有时候还要加练到凌晨1点。

即使精疲力尽不能打了也不能停下,

必须来回走动捡球。

谁敢站着不动,

大松博文看到便是一球打过去,

打得人皮青脸肿。

若是承受不住这样的苦,

就回家去吧,不要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队员手指打折了,

默默掰回去,

不敢言苦,唯恐耽误了团队的进程。

晕倒、呕吐、创伤、间接失明,

以及心理委屈,

状况百出,

却都化作了无言的力量。

那时的信仰,

就是赢,命都可以不要。

在强压的训练下,

女排有了飞跃的进步,

在赛事中排名也慢慢靠前,

但离那个我们翘首以盼的第一,

还缺了进攻的力量。

要想战胜体格健壮的西方人,

必须培养身材高大的强攻型选手。

这成了袁伟民的头号烦恼。

正当他焦灼之时,

一场比赛中,

一个17岁女生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他的注意,

身高184,孔武有力,

是的,她就是铁榔头郎平,

袁伟民把她选入国家队,

女排c位,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年纪轻轻的姑娘,

被袁伟民委以重任。

很多人都说,

郎平还不足以挑起重担,

但袁伟民认为,

要想突破瓶颈,

就必须启用有特殊才能的新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袁伟民大胆的决定和郎平的刻苦训练下,

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

即将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夺冠

时间来到了1981年,

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在过五关斩六将后,

中国女排终于迎来了世界杯最后的对决,

对手便是日本团,

亿万中国民众的心全系在了这里。

中国队率先赢了两局,

合算此前晋级赛的分数,

中国队已经是冠军了。

但作为东道主的日本自然不甘示弱,

即使是输也要体体面面,

于是全力以赴,撵了上来,

2 : 2打平。

在第五场一决胜负的对决中,

赛点来到了中国14 : 日本15,

日本只要再赢下一个球,

就将取得全场比赛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伟民请求暂停,

将姑娘叫到跟前,

他眼里布满血丝,

声音颤抖地说:

“你们要想一想,

这是在什么地方打球。

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你们代表着中华民族,

祖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

这场球不拿下来,

你们会后悔一辈子。”

观众席上的几位华侨不敢再看下去,

一位老人说,心脏受不了,

匆匆离开了赛场。

比赛继续进行,

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

就在紧张时分,

依靠郎平的扣球和孙晋芳的拦网,

扭转了局势,

中国队以17 : 15取得了胜利,

这是中国三大球中的首个世界冠军。

姑娘们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

我们又一项运动冲出了亚洲,

走向了世界。

曾经默默咽下的苦,

在这一刻全都值了!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偶像

夺冠的第二天,举国欢腾!

女排的新闻霸占了各大新闻的头条,

人民日报更是将女排与振兴国家联系在一起,

刊发了一篇名为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的文章。

上面写道:

“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

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中国女排打破日本队20多年、

排坛独大的局面,

为国家争到了荣光。

有这样的精神,

我们将无往不利!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慧娴评价说:

“百废待兴的中国,

大家都像一堆干柴一样,

要把失去的拿回来。

这个时候,

中国女排她们艰苦创业、团结拼搏,

正是中国人民需要的一种精神。

举国上下团结一心,

要证明我们中国人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时候女排精神应运而生,

一拍即合。”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代不能没有精神偶像,

女排成全了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时间来到三十年后的今天,

女排完成了多次迭代,

郎平也早已从队员晋升为教练。

她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排坛新秀和新生教练,

就像当初袁伟民期盼地看着她和其他队员。

可喜在这些90后姑娘中,

亦出了一批猛将,

例如MVP收割机朱婷。

女排最幸运的事,莫过于传承,

传承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后继有人,

后继有人最幸运的事,

莫过于青出于蓝胜于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人的心中,

女排早已成了一个精神符号,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不同领域的人,

奋发图强、建设祖国!

女排精神,

也可以说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为自己的信仰付诸血汗,

义无反顾将它落实,

并享受其中拼搏的过程。

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

大明星总是扎堆地出现。

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大企业家、大艺术家、

体育健将、社会精英……

是时代孕育了人物,

也是人物托举起了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有人问郎平:

“夺冠精神到底是什么?”

她回答说:

“夺冠精神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

也要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然走得摇摇晃晃,

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

依旧眼中坚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女排精神,将鼓舞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