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电影《夺冠》终于上映了,这部电影从去年就在宣传了,原本应该是春节档的力作之一,后来推迟上映,再到《中国女排》改名,最后又由于疫情而无限延期。《夺冠》这部电影的上映之路像极了女排姑娘们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可能有人会为之担心,这种体育题材的电影,无非就是努力拼搏喊喊口号之类的,一般都是套路。
这部电影在正式上映之后,第一波口碑也出来了。《夺冠》的成绩确实很耀眼,才上映了半天,票房就已经达到了3000万,这可是在周五啊,并不是在周末,上映两天就已经破亿,观看人数高达218万。
从预告以及短评中可以看出,陈可辛的叙事能力真是是太棒了。时间线的跨度长达三十年,同时还是一部群像的电影,整个的体量是非常之大的,以前陈可辛在点映的现场表示,这个故事的体量完全可以拍一部网剧了。
可是要拍成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陈可肯定会做出选择,把很多片段都拿掉,剩下的就都是最重要以及最精华的片段,电影中的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可辛还是把情绪酝酿得很到位,刻画出了“女排精神”,这个真的很难得。其实在看《夺冠》之前,想必大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陈可辛和巩俐、黄渤一起搭档,拍女排故事,怎么会不让人感动呢?
《夺冠》让我们重温的,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哪怕你不没有亲身经历,也一定在广播里,在电视里,或者是纪录片里,感受过那激动,但是当我们在大银幕上,再一次亲身感受那份热情,还是有不一样的感受。
仿佛就像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和女排姑娘们一起走过了40年,看着她们一次又一次浴血奋战,一次次在汗水和伤痛中站起来,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呐喊、拥抱与流泪。
电影中展现出了简陋的训练场地,墙上砸出的一个又一个排球印、身上的伤疤、女排姑娘们训练时流的汗水和泪水,80年代训练场上的五星红旗距地面三米三二,那是郎平心中对标美国队主攻手海曼的摸高距离,电影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真实。即使拍的是非常宏大的历史,可是以小见大,这也是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夺冠》的好,是因为影片关注的是一群普通的英雄,而不是神话。电影一共拍了三场比赛:1980年的大阪世锦赛中日对决、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美对决以及2016里约中巴对决。
把电影分成了三个时间段:八十年代中国女排从零到五连冠,2008年郎平担任美国女排教练和中国对战,还有就是2013年前后郎平重新回到中国国家队担任主教练。所有的事情都是用郎平这条线连起来的,故事并把焦点放在郎平一人的身上。
通过镜头让观众们看到,姑娘们在训练结束时都面临着崩溃,而膝伤、腰伤都是女排常见的伤痛。一次次重复发球、垫球以及扣球,每一块鲜血淋漓的伤口,每一次都承受着极限完成训练任务……这个过程真的很难不流泪,观众们也很难不为女排精神所感动。
中国女排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的成就,不是因为哪位队员多有天赋,也不是因为教练有多厉害,而是每一次的艰苦训练,才能换来奇迹的出现。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是看到女排姑娘的辉煌,却只有少数人知道,她们究竟付出了多少。
对于巩俐来说饰演“铁榔头”郎平一定是演艺生涯中一大挑战,为此巩俐在前期也做出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接下郎平这个角色,巩俐就来到了女排国家队训练基地观摩郎平指导训练球员,从眼神气质再到体态和小动作,都仔细地记录在了小本子上。在电影的首支预告片曝光后,观众们就开始称赞:“巩俐的背影都会演戏!”
不得不承认,巩俐真的是把自己“隐藏”得非常好,整部电影,只有郎平,完全没有巩俐。巩俐饰演的郎平,在低头和抬头的瞬间,还有犀利又专注的表情,都诠释地非常出色。
《夺冠》不但拍出了从郎平到朱婷,不同时代的女排姑娘们的命运,《夺冠》是一部看名字就能知道结尾的电影,所以明明我们知道故事的结局,可是这部电影仍然值得观众们为女排姑娘们走进电影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