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能发高水平SCI论文的人多了、评上高职称的人多了、拿到高学历的人多了、获得高科技奖项的人也多了,但是,能真正实现原始性科技创新的大师少了,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近两年,有关部门和最高领导层响应社会呼声,提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破四唯)的政策。自2018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 革的意见》,10月三部两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2019年6月中办国办再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 建设的意见》,2020年2月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坚决破除‘唯论文 、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如此罕见的高密度、高规格地“破四唯”,也许是“厉害”之后贸易战被掐核心技术脖子的痛定思痛?
不破不立、不立不破,怎么破?如何立?神州大地各路神仙神招频出:“国四条”、“新十条”、“唯三高”...,是不是又闻到熟悉的全民运动的味道?“破四唯”的核心是破“唯SCI”,因为在现行的科学评价体系中,评职称、拿学位、获奖项都直接与SCI论文数和SCI引用量挂钩,但这是SCI的错吗?这种运动式、妖魔化地把科研、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归罪于SCI是否科学?作为一名“SCI运动”的曾经参与者,今抛出独创的“三围论”与神仙们切磋切磋。
提到“三围”,很多人会联想到美女,拥有“标准三围”的年轻姑娘令人羡慕,她们不仅美丽而且健康。科学家也有“三围”:1、代表学术水平的事业围(胸围),2、获得经费能力的金钱围(腰围),3 、拥有经费、人事支配的权利围(臀围)。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学百废待兴,中国科学家的“三围”普遍瘦小不达标,时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的龚昌德教授意识到,基础研究不能搞窝里斗 ,中国科学家首要任务是健胸、要敢于到国际SCI舞台与国外高手进行PK,曲钦岳校长采纳了龚先生的建议,在南京大学率先引进SCI评估机制。
不难看出SCI的初心是美好的,科学家的学术胸围代表着国家的硬实力,强国先强胸。遗憾的是,随着人才、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越来越功利化,SCI论文成为学术界的硬通货,一切荣誉、待遇、机会、权利都可以通过“SCI货币”购买兑换。在强大利益的诱惑下,造假“丰胸”成为学术界快速升官致富的公开秘籍,四十年的SCI市场化,造就了一批精致的科学商人而不是科学家,他们形象油腻:胸垂、腰圆、臀大。
现在有一种声音:只要破除“四唯”,中国科技创新生态将被改善,科学家的创新创造活力将被充分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就有信心、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科技创新成果就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对不起,我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个人以为创建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让每个科学工作者都能保持健美的“三围”(高学术水平、适当的科研经费、拒绝权利诱惑)、健康的科学追求才是改革的方向。
本人一贯坚持SCI论文无罪,找它当替罪羊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钱是好东西又是坏东西,它的流向决定了中国科学家能否重塑“新三围”、决定了中国学术界的未来:是走上流还是向下流?如果更多的科研经费能往上流,流到那些正在长胸肌、富有创新力的年轻人身上,中国科学进入上流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规模庞大的经费继续往下流,沉淀到那些油腻者的腰部臀部,中国科学大概率会继续下流下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