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是最为耳熟能详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之一,然而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最终却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害”,更是和其子留下“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成语典故,不禁令人错愕又唏嘘不已。

四岁让梨的孔融实际上却并不谦逊有礼,而是三国数一数二的毒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孔融的小伙伴们就知道孔融也不是一个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人物。

大名士边让数次侮辱曹操,结果被曹操所杀,也因此导致曹操被陈宫反叛,后院失火,几乎差点无立锥之地。同样以触怒曹操出名的祢衡,曹操借刀杀人送给刘表,结果被黄祖所杀。边让和祢衡都是孔融的至交好友。

三位无一不是反曹操名士联盟的激进代表,也都殊途同归的落得相同下场,为曹操所害。

年少成名、狂傲刚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融让梨

孔融虽然年少成名,但也是官场“毒瘤”。几乎在谁的手下当差都是气的上司,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中:“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世说新语多为杂文逸事,因此孔融让梨的真实性实际上还是非常存疑的。而且真正让孔融年少成名的李膺的赏识开始的。

孔融十岁的时候去洛阳拜见名士李膺,被门房所阻拦,孔融就宣称是李膺的亲戚,门房通报后,李膺来见孔融。李膺问孔融:“我和你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说:“我家祖先孔子和你家祖先老子有师友的交情(孔子曾经问老子周礼的事情),因此我和你是世交啊!”

在座的宾客无不为孔融的回答感到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家中,听闻宾客们说起孔融的事情,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聪明。”孔融立即反驳说:“那你小时候也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因此极为赏识孔融说“你这么聪明将来必成大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了了

如果说李膺的赏识让孔融早早就小有名气的话,十六岁的遭遇才真正让孔融一举成名天下知。党锢之祸兴起,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是孔融哥哥孔褒的好友,逃到孔家,孔褒却不在,张俭认为孔融不能做主就没有告诉孔融实情。孔融却对张俭说“哥哥虽然不在,但我不能做你的东道主吗?”因此,收留张俭在家。

后来,秘密泄露,自国相以下都为张俭遮掩,张俭得以逃脱,孔融兄弟却被逮捕。郡县官府不知道该定谁的罪,孔融说“是我收留的张俭,罪应该在我。”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罪责在我,甘愿伏法。”官府问孔母,孔母说“年长的人是一家之主,罪责应该是我。”

一家人都争相赴死,郡县不能决断,交给朝廷处理,最终定了孔融的哥哥孔褒罪责,而孔融自此名声大振。州郡官员争相礼聘孔融,孔融都没有答应。

后来司徒杨赐的征召,孔融这才成为司徒掾属。孔融私下收集官员贪污的罪证,准备检举不法官员。尚书听闻多为宦官派系,为此责问孔融,孔融不畏强权,毫不忌讳宦官集团权势滔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门争死

何进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去贺喜,因为门人怠慢,孔融就将名贴夺回,引罪自责而去。何进的属官认为孔融傲慢无礼,想要派遣剑客追杀孔融。幸得何进宾客进言:“孔融素来有名望,将军如果和他结怨,天下的名士都会弃你而去了,不如厚待孔融,显示将军胸怀天下的气度。”

何进听进了这番建议,征召孔融为大将军掾属,迁任侍御史。但是孔融又和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

董卓上位以后,也想找孔融镀镀金。征召孔融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中军候。仅仅在职三天,就转任为虎贲中郎将。董卓想要废立皇帝,孔融言词激辩,并不畏惧董卓的权势,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改任为议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将孔融举荐到黄巾最为猖獗的北海为官。

可以说孔融真是作死小能手,无论是何进还是董卓都想要致其于死地,后来的曹操原本也是非常赏识孔融的,最终也是杀心四起。

忠心汉室,志大才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史慈

孔融到北海之后,凭借自己的名声召集军民,举兵讲武,又给附近的州郡下书,共相谋划。孔融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只得转而退保朱虚县,却也慢慢集结被黄巾裹挟的百姓四万余人。设立学校,举荐郑玄、彭璆、邴原等名士大儒为官为政,一度政绩斐然。

后来,管亥兵围北海,太史慈有感孔融平时多为照顾其母,单骑突围去平原相刘备处求救,刘备感念“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随即发兵解救了孔融。

当时,袁绍和曹操在北方成为最大的诸侯,孔融知道曹操和袁绍都不是兴复汉室的希望,并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能投靠其中的一方,孔融竟然怒而杀之。

孔融自负才高有兴国之任,然而志大才疏,对如何发展势力,强盛军队并无可实行性计划,坐而论道,空谈误国。

孔融在北海六年虽然颇有人望,却无军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太史慈之母对孔融颇有好感的情况下,孔融却不能深纳其心,坐失将才。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从春到夏,北海士兵只剩下数百人,矢如雨下,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依旧淡然读书,谈笑自若,直到夜晚城池陷落,孔融这才出逃,妻儿都被袁谭所俘虏。

深谙礼法,不近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击鼓骂曹

也是这一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征召孔融做将作大匠,后又升任少府,成为朝廷礼仪的标杆,其他公卿不过挂名而已。因此孔融实际上是比较有权利的汉臣,这就让曹操头疼不已,汉朝“独尊儒术”的情况下,孔融作为孔子的嫡系传人,天然就掌握礼法的大旗,更何况孔融已经天下闻名的海内名士。

曹操都尊敬不已的蔡邕、王朗都非常赏识孔融,连有湖海豪士之称,眼高于顶的陈登也说“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击鼓骂曹的祢衡也戏言曹营诸臣之中“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曹丕: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就是孔融曾经讥讽曹丕纳甄姬,曹丕一向刻薄记仇(传闻居多),也对孔融赞赏不已,建安七子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

马日磾奉命出使山东,到了淮南,被袁术扣押,还夺走了符节,强令他做自己的军师,马日磾气急呕血而死。尸体送回许昌,朝廷准备加礼厚葬。孔融认为马日光没有坚守气节,引经据典反对为马日磾礼葬。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乱世当用重刑,想要恢复“肉刑”,在孔融的坚决反对之下未能成行,乃至后世隋唐时期讨论刑法都还采取孔融的论点作为依据,可见孔融本身在儒家礼法上的钻研也是非常深刻的。

刘表不向朝廷纳贡,祭祀天地,礼仪拟指君主,朝廷将此公告天下,孔融上书认为不应该公之于众,有损汉室威严。

建安五年(200年)南阳王刘冯、东海王刘祗相继逝世,汉献帝想为他们规定四时祭祀,来问孔融。孔融按照礼法劝阻汉献帝,可以给予成人礼,加谥号,不能四时祭祀,可见孔融在礼法上是当时最为显著和权威的大家。

但是在《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荒诞不经,行为轻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诎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后汉·孔融传》

孔融作为海内名士,却也有很多名士的通病。自视甚高,有时候为了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说了很多离经叛道言论。孔融和祢衡是好友,惯于商业互吹,祢衡称孔融为“仲尼不死”,孔融称祢衡为“颜回复生”。

孔融更为膨胀的是曾经说了父母无恩论:“父与子,有什么恩情呢?不过是情欲的产物罢了。母与子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是物品寄托在瓶子里,拿出了罢了。”

至于曹操手下诋毁的“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么曹操真的是因为这些言论而杀孔融么?显然不是,“勿以虚名处实事”是曹操的名言,曹操杀孔融是因为孔融是坚定的汉臣,更是有舆论支持的名士,也是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曹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孔融之死,不在于其言,而在于其地位和行为。

数辱曹操,身死族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对禁酒

更何况,孔融是一个十分喜欢挑衅侮辱曹操的作死小能手。曹操带着曹丕在军中历练,曹操的文治武功曹丕没学到多少,反倒是学会了曹操找女人。下邳城破,曹丕先于曹操强纳袁熙媳妇甄宓为妃的桃色新闻传到孔融耳朵里。

孔融煞有介事的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没有领悟还以为是孔融查证历史得出的新结论,于是问孔融从何得知,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自然气的牙痒痒,但若只是如此,陈琳其实骂曹操的更狠,但投降之后,也只是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就打发了曹操,反而继续改换门庭当曹操的御用文人。这么看来其实曹操也没那么不好说话。

但是孔融这人作为海内名士,最喜欢高谈阔论,孔融即使被曹操闲置但是依旧“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还是很多清流名士的领袖,依旧对曹操的决策指手画脚。

曹操征伐乌桓,孔融讽刺曹操,“怎么不把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也都一并讨伐了啊?”

曹操以饥荒为名上表禁酒,孔融又是讥讽曹操,反对禁酒,如此凡是曹操赞成的,孔融就要反对可以说孔融一生都是反抗者的形象出现的,从怼何进,再到怼董卓,怼袁绍最后终于在怼曹操中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而且曹操显然想名正言顺的杀掉孔融,让名士,让天下无话可说,于是孔融有“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以及“不孝”的罪名,将孔融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实际上纵观孔融的一生,其能力是远远不及声望的,可以说是志大才疏的典范,没有实力和能力却又喜欢非议,结果只落得“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结局。

其实曹操无论是征伐乌桓,还是禁酒背后保护的是百姓,是民声,反倒是曾经四岁就能让梨的孔融已经被名士的光环所累,已经忘记了儒家真正值得宣扬的精神,谦让和怜悯。

在《荀子·哀公》里讲述了孔子教导鲁哀公的故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果孔融能放下身段,治理一方,远比高谈阔论要来的更有益于社会。

当然,孔融本质上不是坏人,只是一个日益看着汉室衰落又又无力回天的牢骚愤青罢了,只是名声和地位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