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的艺术究竟在搞什么?情绪美术馆与快手联合出品了一部纪录片《国产艺术凌凌捌》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对 8 位不同领域的“创艺人”展开追踪,有“宇宙级文艺宅男”彭磊、“保定爱迪生”手工耿、“公开制假售假”的徐震、最让人心动的建筑师周游、转型中的段子手王左中右、唯一入围安徒生国际插画奖的中国画家熊亮、用羊毛进行硬核创作的殷越和斜杠青年鼻祖乔小刀。我们不只在片中呈现国产艺术的状态,也用艺术家的第一视角和大家分享艺术的诞生过程,还插入进拍摄对象的艺术创作中。因此我们也把《国产艺术凌凌捌》称作一部“伪纪录片”,一场造梦之旅。打开快手,和我们一起做梦吧。

艺术纪录片《国产艺术凌凌捌》预告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纪录片《国产艺术凌凌捌》预告片

▲ 点击观看《国产艺术凌凌捌》预告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 年,在上海市愚园路 1386 号,极其普通的小区楼底下,一间红绿配色的小超市悄然开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震超市》,2016

超市里的陈设、配置,与中国所有个人经营的便利商店都没什么两样,琳琅满目的货架、各种常见的消费品、真实的收银机和收银员。唯一不同的是,每一件商品里都只有空气,这些空壳包装还都以原价销售。粗心的人可能直到拿起商品去收银台结账,看到小票上“此超市是一个艺术项目,其中售卖的商品都是空的,谢谢惠顾!”这行字,才会发现自己上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国产艺术凌凌捌》豆瓣评分 8.6 分

这个名为“徐震超市”的骗局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的艺术作品,2018 年甚至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出了 200 万港币的高价,徐震也因此被称为“天价点子”艺术家。在彭磊与手工耿之后,《国产艺术凌凌捌》第三集我们看看从艺术圈诞生,又游走于商业圈内的艺术家徐震。

徐震超市,一个天价的点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震超市刚开业的时候,光顾最多的是弄堂里上了年纪的阿姨、大叔。徐震超市从外观上看与正常的小超市没有任何区别,中国超市设计中常见的红绿配色、以商店老板大名来“冠名”的命名方式,以及将小商店夸大为“超市”这一现象本身。弄堂邻里们走进超市之前还十分高兴,觉得家门口开了家小超市,很是方便。

因此当结完账,打开商品包装,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时,原本兴奋的街坊邻居便抑制不住愤怒。“徐震超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花钱,不给东西”面对采访,愚园路一位大爷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几乎每天都有大爷、大妈守在徐震超市门口,不断地跟他们强调自己买的水、食物是空的,要求退款,徐震超市一度被包围,被认定是骗子。

不过在愚园路展出的一个月里,徐震认为这些冲突反而是有趣的,“可能现在的小孩买一个三块钱的水,里面是空的他也不会跟你急,但上一代人就会觉得急。”两代人价值观的差异给徐震带来一种美妙感。《国产艺术凌凌捌》里面,徐震超市再次出现在市中心一家大商场的地下,有人挑选了商品买走,有人则好奇这些道具是如何制作的。

“当我们在说我们这个作品反映了什么的时候,其实所有的观众都是里面的道具”,徐震认为超市是商业噪音的一个代表性物体,“它很重,让你觉得很烦躁”,但徐震超市让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超市的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纪录片里,徐震自信地告诉我们,“我觉得一个创意肯定能拍出去的”。徐震超市也早在 2018 年就被以 200 万港币的高价拍走,买家并不能得到实体的艺术品,而是收到一张徐震签发的《徐震超市》概念艺术作品 1/1 版证书,并有权委托重新建造《徐震超市》以及此概念的重新演示。这是亚洲地区首次尝试拍卖艺术概念,且拍卖价不低,因此备受关注,也有所争议,“天价点子艺术家”的名号落在了徐震头上。

没顶公司,艺术家“团伙作案”

不只是《徐震超市》这个天价点子,徐震很早就开始扯破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薄纱,让自己的点子能卖出天价。在《国产艺术凌凌捌》里,我们用了不少篇幅与徐震探讨他的“没顶公司”,揭露艺术家如何“团伙作案”。

1996 年从上海工艺美校毕业,五年后徐震就参加了第 49 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这一年他才 24 岁,成为了国内最年轻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从 1999 年起,徐震就会跟很多艺术家朋友做各种各样的展览、项目,不仅是艺术合作,他认为很多项目也的确需要一大堆人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才能落地,这让他对团队管理与艺术项目的结合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比翼艺术中心工作了近十年后,徐震在 2009 年成立了自己的“没顶公司”。这是一个先有英文名“MadeIn company”,再取中文名的公司,“MadeIn”是从类似 made in China 的逻辑中寻来,中文的“没顶”则既是音译,也寓意“没有顶,没有边界,没有上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最初公司诞生,徐震就不愿意限制艺术想象力,他们可以朝着任何方向去实验。没顶公司出品的内容只有两个标准,一是有趣,二是有创意,每一次的创作都不是常规的,都有新的可能性。而且创造力并非徐震一人贡献,在没顶公司,面对新的创作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发挥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NEW》,2014

4 米高的彩虹色佛像、二次元手办形象与金属雕塑组成的奇妙混搭,没顶公司的创造力确实没有边界,至今,没顶公司的艺术销售已经超过了 3000 万,虽然还不那么“天价”,但不得不说这种商业艺术模式,徐震玩得十分成功。

平衡艺术和商业这件事在艺术圈里一直有着极大的争议,更别提一个艺术家跑去开公司卖自己的艺术。最初创办没顶公司时,徐震就没少被议论,“一方面是大家觉得好像艺术应该是一种个人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很多我们之前合作的画廊,或者说艺术商业的机构,会担心你变成一个品牌是不是会影响他们的销售结果。”

但徐震告诉我们,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就在采用工作坊式的创作模式,如同一个小型公司。没顶公司刚成立的时候的确是争议不少,几年过后,也就渐渐没人再激烈争论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早已看到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徐震,也是一个品牌

2013 年,徐震还将自己的名字注册成了一个商标。从个人艺术家到艺术公司,“用艺术赚大钱”这条路徐震走得底气十足,他认为大众中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艺术品,只是需要艺术的故事,需要艺术家“孤独、凄惨”的故事来证明作品的伟大,“一旦艺术家跟钱产生关系,就会玷污艺术的纯洁感”。但其实据调查,艺术史上卖得最贵的十位艺术家,有八位早在生前就已经登上拍卖价的顶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他觉得两者就像艺术与大众,或艺术与任何其他东西。艺术需要被影响,需要在艺术史混乱的状态下往外走一圈,增加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

“艺术被商业化”这件事也需要从结果上去看待,当商业成为让艺术能被更多人看到的渠道时,被商业化其实是好的。与此同时,徐震也认为商业化是一种能力,“通过商业你挣到钱,或者说你通过挣到钱扩大规模,提高你的效率,去做更大更好的作品,这都是比较良性的。”曾有人批评徐震做了数量过多的作品,他反驳“不明白什么叫数量正好”,他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

徐震也否认自己在用商业的视角去创作,“我们只是把商业放在我们理解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个社会的一部分,就像你去写生你看到的一棵树、一片田野,商业只是一片田野或者一棵树这样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达明安·赫斯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作品的角度,你也确实不会看到他向商业妥协、迎合的地方。在《国产艺术凌凌捌》里,我们跟随着徐震穿越 32 公里,运输他要在市中心展览的,重达 3 吨,花了 50 万制作的巨大恐龙。第一眼看到这个装在长方形玻璃柜子里的大家伙,很难不与英国著名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那一系列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作品产生联想。

就当你觉得这个创意撞车得有点微妙的时候,徐震坦然承认确实是借用了赫斯特的艺术美学与作品光环。当年赫斯特那种将动物一分为二泡在标本缸里的作品出现的时候,很多艺术家都受其影响,去做一些既残忍又酷的艺术创作。徐震并没有否认这种艺术,但他用几乎同样方式开了个玩笑,把现在并不存在的恐龙放进标本缸里,借用艺术的一种误解。

徐震将这个艺术创意称为一个玩笑,和《徐震超市》里空空的商品一样的玩笑。这种略带戏谑的艺术手段几乎在徐震的很多作品里都有出现,他并没有因为商业化而只去夸赞,他的艺术想法仍然是独立的,对各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批判与讽刺。徐震是一个品牌,也仍然还是一个真实的艺术家。在快手短视频搜索“国产艺术”即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