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楚雄州、石林县、峨山县、宁蒗县、巍山县、南涧县、漾濞县、禄劝县、江城县、景东县、镇源县、寻甸县、永平县、元江县、昭通市等地。

云南彝族

一、彝族舞蹈

彝族人民喜爱跳舞,他们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古老的舞蹈从模仿“斗鸡”“斗羊”而来,在庆丰收、祭祀祖先的时候他们会跳起“大鼓舞”“刀舞”,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彝族人与火有着不解之缘,就把 “火” 定位为彝族舞蹈文化的象征符号,从民间舞蹈的人体动态保存与表现文化的根本特征入手,对彝族舞蹈的风格、动律、造型等动态形象和服饰、道具等要素进行分析,来诠释彝族舞蹈文化的独特风格。他们常跳的舞蹈类型有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

彝族与火

打歌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彝族打歌

跳弦又称“烟盒舞”, 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彝族歌舞

罗作:也称“罗索”,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彝族特色舞蹈

二、彝族歌曲

彝族歌手以组合形式的比较多,他们也制作很多好听的彝族歌曲,区域包括峨山、凉山、楚雄、禄劝等各地的彝族歌曲。他们平时也会用古筝、琵琶、吉他弹奏一些彝族舞曲。好听的歌曲有如下:

1、《苏木地伟》  2、《阿惹妞》  3、《妈妈的歌谣》  4、《阿依谣》  5、《火把节之歌》  6、《彝族民谣》  7、《过年好》  8、《梦语》  9、《执玛》  10、《诺苏派将军》  11、《生命之节奏》  12、《酒徒》  13、《五十万》14、《在四季里等待》  15、《知了只叫了三天》  16、《善美的歌谣》  17、《我和我的阿惹》  18、《彝族儿歌》  19、《不要怕》  20、《今夜》  21、《引魂》  22、《南归》  23、《朋友》  24、《彝乡谣》  25、《如果我有一双美丽的翅膀》  26、《婚的叹调》  27、《问候妈妈》  28、《花腰歌舞》  29、《金银鸟》  30、《池抬来合》

彝族民间歌手

三、彝族服饰

1、彝族的服饰文化:自称“裸倮”,“裸”彝意为“虎”,“倮”彝意为“龙”。彝族是崇拜龙和虎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十月太阳历”都以这些动名称来命名。彝族男服饰一般都印有“龙、虎、牛、火”等。女性服饰多以红、黄、绿、橙、粉五色即与“五行”相通"。

彝族服饰

2、彝族的服饰特点: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大自然图,有动物方面的图,也有植物和生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

3、头饰:男性,多以戴黑色沙帕为主。上下缠绕呈八字形,或留尖角。女性,利用多条颜色鲜艳的毛巾包扎,中间杂夹锡泡,外部以白色或黑色布带包扎(大约2米);有时利用一块毛简单地搭在头上,用两条辫子缠绕即可。

彝族头饰

4、文化传承: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彝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饰

彝族善刺绣,他们的很多布料,用色元素、刺绣元素也融入到了现代都市的服饰当中,让现代服饰也独具民族的艺术色彩。

彝族服饰融入现代

彝族元素的提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