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拍摄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既然要讲它肯定要来点不一样的。哈尔滨曾经有两座圣·索菲亚教堂,现在的地标性建筑是后建设的,在网上随便可以查到那座1907年建设的已经消失不见,图文最后有两座教堂同时存在的老照片。

1905年,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建立随军教堂。1907年,由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按照乌克兰首府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式样,重新修建成木质结构教堂。1911年时,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12年11月4日竣工。

由于教会人员日益增多,1923年9月27日,在圣·索菲亚教堂现址进行了重建,由俄国建筑师米·马·沃斯科尔克夫设计,历时9年,耗资18.4万元,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现有的七个钟是从圣尼古拉教堂弄来的),教堂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1932年11月25日教堂竣工,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可同时可容纳2000人从事宗教活动,建成后成为远东最大东正教堂。

有趣的是这座老教堂的资料很难查找,百科上根本就没有它的存在,原有教堂建筑可能是因为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拆除了。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重新翻新完的索菲亚教堂,外立面的壁画消失不见了。有粉丝私信说是因为建筑已经不是作为教堂使用,壁画自然就被教会收回了。小编更倾向于相信它还没有修复完成,空落落的三个位置肯定是需要有东西填充的。

现在索菲亚内部已经修理完毕,内部十分精美,奢华,需要提前预约进入参观。它的存在最主要的作用是,让我们时刻铭记沙俄入侵的这段历史,其次才是哈尔滨多元化建筑之一。

随着俄国人逐渐回国,50年代后因没有教徒使用,这里开始关闭。在60年代的时候成为了话剧院的道具库,哈一百的仓库,周边满是住宅楼。直到1986年,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被列入全国第四批重点保护单位,状况才得到改变。

1997年,周边住宅进行爆破拆除,索菲亚扩建7000平方米,2000年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

这张老照片里的壁画等在十年动荡期间全部丢失了,也是在那些年,7座铜铸制的乐钟被盗。因为圣尼古拉教堂的拆除,所以剩余的乐钟都被安放在了这里。

索菲亚近几年最遗憾的事儿就是广场上的鸽子,从2015年开始,鸽子开始不明原因死亡,到现在一只不剩,很多孩子的回忆消失了。

这座拜占庭式的建筑给你带来多少回忆呢?

作者:庄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