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冷兵器战争中决定成败的因素有非常多,而粮草可以算得上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原因之一。毕竟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有人会有力气去打仗呢?所以在古时候兵书当中我们也是屡屡看到对粮草的重视程度。而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曹操不正是烧毁了袁绍的乌巢粮仓才一举反败为胜,平定北方。但是古时候为何每到战争之中就会经常看到“粮草不足”的情况?古代打仗到底有多消耗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渡之战

古代打仗究竟有多消耗粮食

士兵都是人,即便是不打仗也要吃饭的,但是纵观史书,除了战争期间,似乎很少有士兵吃不上饭的情况。除了被一些贪官污吏克扣粮草,和战时相比,和平时期的军队似乎都不怎么为粮食发愁。但是为何每每到了开战时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缺粮局面,难道是开战时期士兵们都非常的能吃?一个人吃了三个人的粮食以后拿起家伙就“哇呀呀”的冲上前线砍人立功去了么?其实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不过归根结底来说,战争确实是一件非常消耗资源的事情,不管是粮食还是财力,都是如同火烧一样的速度飞快地往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兵器时代的交战

军队的构成

我们经常看到史书中说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是百万大军,其实这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古时候打仗确实有时候会动用几十万的士兵,但是这些士兵其实不光是上前线杀敌的士兵,还有一些后勤部队或者是其他部队出现,而这些部队加起来,往往也有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的数量。但是其实真正能上阵杀敌的士兵只有一半或者更低。而和平时期并不需要这些部队的存在,所以粮食的消耗自然是成倍地往上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兵器战场

为何会缺粮

其实只是这样还好,毕竟大部分囤积的粮草应付一些不太大型的战役还是完全足够的。但是造成缺粮的局面却有很多。

就拿三国时期来说,曹操奉行的是“屯田制”,除去守卫国家的精锐部队,大部分士兵和平时期都会下地劳作,所以国家粮食产能才会提高,而到了战争期间,仅仅依靠守城的士兵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是拼上老底的战争,通常是不会全部动用这些守备的精锐部队,往往动用的是这些闲暇时间劳作的普通士兵。这些人一走,粮食产能自然是飞速下滑,古时候大型战役一打几个月,几年的情况也会出现,而在这些人在前线的过程中,粮食产能自然是跟不上消耗数量的了。

而且战争前线其实不适合大规模的存放粮食。“官渡之战”中袁绍不正是将粮食一股脑的全堆在乌巢才被曹操一把大火烧干净了么?一般战争前线只会放置供给几个月到半年的粮食。其余的粮食是由运输部队一批批地运到前线。而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利,没有汽车和飞机。运输部队往往是由牲口和人加上士兵组成的部队,这些人一走也是几周到几个月不止,而且为了预防敌方偷袭粮道,有时候还会派军队来护送粮食。所以运输部队自身是非常消耗粮食的,而且古时候道路也是非常不发达,要是碰到崎岖地形,还会造成粮车的损坏。所以种种原因造成了往往运到前线的粮食只有一半或者更少,根本支撑不了前线的开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演义》中蜀军运粮部队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才会导致前线的士兵吃不上粮食的局面发生。其实,古时候前线缺粮并不代表这个国家也缺粮,只不过是因为运输和其他种种原因限制,导致了粮食不能及时供应上前线的消耗,这也是为何一到战争期间,就多出现“缺粮”的情况。而且这还不算上外部因素,就比如袁绍军的军粮短缺,就是因为曹操一把大火将乌巢烧了个干干净净。而正因为如此,古时候的兵书才会对粮道如此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