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本书,《园*与*匠》,作者号称敢于挑战“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家,其提出了做父母要做园丁型的父母,从进化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其提出一些观点,其中有两点,个人觉得很有学习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对于打闹,作者提到,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

打闹游戏包含满地打滚、摔跤、轻咬、压制等动作,以及我们常常在男孩子们身上看到的 “闹翻天”,当然女孩有时候也会这样。在小男孩的世界里,打打闹闹是友谊最明确的标志。科学证明我的孩子们是对的。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性可能指向很多东西。也许正是因为拥有社交能力才让这些孩子有更多机会与其他孩子玩耍。但这个星球上,会打闹的不知道人类,文章通过小老鼠的实验证明,幼时玩耍过的老鼠大脑比没有玩耍过的老鼠大脑更加复杂。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可塑的大脑是种容易改变的大脑。一个更具可塑性的年轻大脑在经历了一次特殊的事件后很快会产生许多新的神经连接,而一个更老的大脑则更有可能保持不变。幼时的玩要经验不仅会促使大脑产生这些化学物质,还会使大脑对这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会因为玩具起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抢,夺,语言沟通等方式,我们会发现,通过抢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会每次都是通过这个方式去解决争执,而通过语言沟通去得到玩具的孩子,下次还是用同样的方式。通过大声说话得到满足的孩子,以后多数是以此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孩子未来的与人交往的模式雏形。作为家长,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纠正不恰当的方式,孩子成人后的与人交往的模式中,都带有儿时的印迹。在孩子打闹程度上如何把握,这是实际生活中家长需要自我去判定。

关于孩子的打闹,对我们成人来说,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打闹都是相对容忍,而别个家长就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不能被欺负了。前几天更有新闻爆出上海两名小学生打闹,父母约架,结果其中一位家长被U型锁打破头住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玩具就是做科学实验?

作者提出了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因为成年人总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嗯,成年人都是带有偏见的,孩子都是纯真无暇,所以他们积极的探索周围的世界。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表明孩子们在把玩玩具的方式刚好就能让他们得到弄懂这个新玩具所需要的信息。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成年人经常受到“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困扰,我们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

最近的一项研究证明,11个月大的婴儿和科学家一样,当他们遇到与自己预测相违背的情况时,会特别注意,因此对此学得特别好,甚至还会做实验来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孩子来说,做实验就是运用不同的方式和形式把弄玩具或者物体。其本质上和科学实验一致。

很多时候,孩子总问我们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都解决不了孩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作为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当孩子都没有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孩子。

对于玩玩具,家长们买玩具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学到什么,有些人认为没有,有些人认为有,通过文中的科学家实验,我们知道,孩子在探索学习,学到的是一种能力,不是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而作为成人的家长,往往基于思维的惯性和偏见,学习就是学习知识,玩个玩具不算学习知识,所以把玩玩具作为孩子打发时间和放飞自我(玩手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