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开篇第一则故事,不是人鬼情未了的《聂小倩》,不是至孝至诚的《田七郎》,不是以笑对待世俗的《婴宁》,更不是诡谲怪诞的《画皮》,而是这篇寓意满满的《考城隍》。

一、《考城隍》的故事

《考城隍》说的是,县里有个叫宋焘的廪生(这个廪生就是享受国家津贴的秀才,要比一般的秀才考试成绩好),一天他生病卧床,看到一个小官吏,拿着帖子,牵着一匹白顶门的马,请他去考试。

宋公说:“考试的时间还没到,为什么现在要考试?”

小吏没有多说,只是催促宋公上路。宋公没办法,只好拖着病体骑上马跟他走了。

小吏带的路很生疏,并不是之前走的区考场的路,到了一座城下,看着好像是一个大城市。

宋公跟着小吏进入了城内的宫殿,只见里面异常辉煌壮丽。

正面大殿内坐着十几位官员,但宋公都不认得是什么人,只有一位考官他是认得的,他就是关羽关二爷。

殿外厅里摆着两张桌子,两个坐墩,宋公到的时候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那里了,宋公便与这人并肩坐下,桌上分别放着笔和纸。

考试题目是这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不久,两人的文章就作完了,被呈交殿上交给考官批阅。

宋公的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为了获得利益而有意做好事,那么就不能因为他做了好事而奖励他。一个人如果不是故意做坏事,那么就不能因为他做了坏事而惩罚他。

这就是所谓的“原心定罪”,又称“论心定罪”,它是指执法者在司法审判及定罪量刑时,不但要考察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还以犯罪动机、主观恶性作为定罪科刑的主要尺度。

诸位鬼神考官看到宋公的文章后都称赞不已,便传宋公上殿,下令说:“河南缺一个城隍神,经过考核,你可以胜任。”宋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场考城隍的考试。

接下来,宋公并没有满脸欢喜地叩谢,而是哭着说:“蒙您几位的抬爱,叫我去当城隍,本不敢推辞。只是我家有七十多岁老母,除了我无人奉养,请准我侍候母亲去世后,再去上任做城隍吧。”

小吏听命查看宋公母亲的生死簿后回禀:“还有九年的阳寿。”这些考官一时间都犹豫了,关帝神就拿主意说:“不妨先叫张生代理九年吧!”于是对宋公说:“你本应马上去上任;但念你孝心可嘉,便给你九年假期,到时再叫你来做城隍。”接着关帝神又勉励了张秀才几句,两个考生便磕头后一起离开了大殿。

秀才握着宋公的手送到郊外,并自己介绍说是长山县人,姓张,临别还给宋公写了一首送别诗,其中有一句是:“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两人作别后,宋公就回到了家,忽然如做梦一般醒来了,那时他已死了三天了,人还在棺材里躺着。

他母亲听见棺材中有呻吟声,打开棺材见儿子醒了过来,就把他扶出来,宋公出来后呆了半天才能说话。

后来,宋公到长山县打听,果然有个姓张的秀才在宋公死的那天也死了。

九年后,宋公的母亲果然去世了,宋公料理完母亲丧事,洗了个澡,换上新衣服,进屋后就死了。

他的岳父家住城里的西门内。一天,他忽然看见宋公骑着红缨大马,身后跟着许多车马,来到他家拜别。

岳父一家人非常惊疑,不知道他已成了城隍。急忙跑到宋公家问过后才知道,宋公已经死了。

二、《考城隍》有什么深意?

二、《考城隍》有什么深意?

《考城隍》的故事读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死后在阴间通过科举考上了城隍,后因阴间的考官们感念其孝道而又准其起死回生的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真就这么简单吗?

恐怕没真么简单。

细说起来,《考城隍》有这么几点,我们来重点解读一下,以便更好地理解《聊斋志异》的这一开篇之作。

1、用阳间科考之法录取城隍

城隍是守卫一方城池的保护神,是阴间被阎王派到地方的一官之长,相当于阳间的县太爷。

我们都知道,阳间的县太爷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的,而阴间的官员呢?

对鬼神来说,要么是被人推荐,要么是被上级赐封,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一行四人,就被如来分别封为了旃(zhān)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和金身罗汉;还有《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代天大封诸神。

这唯独没有以“科举”之路考上的。

但是,蒲松龄的这篇《考城隍》却是独辟蹊径,说城隍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

其实不止这篇《考城隍》,在《聊斋志异》的其他篇章中,也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即“阴间的一切都与阳间所对应”,这其中就包括官员的选拔制度。

再回到这则故事中,我们知道,宋公虽然是个秀才,但至死他也没能考上举人,倒是死后凭文采,以及与阴间一致的为官理念在阴间考上了城隍,这不禁叫人感叹:这阴间比阳间更像阳间!

2、录用人选可以替代

宋公在听到众考官让其担任河南城隍一职后,担心家中老母无人奉养,便恳请等母亲去世后再赴任,考官找人一查宋公母亲的生死簿,知道了其阳寿还有九年,关公便拍板,让张秀才替宋公代城隍九年,届时再等宋公上任。

要录用的人选能暂时顶替?被顶替者在阳间尽完孝心后便可重新上任?没有官场规则的条条框框限制,这些上级拍板就能决定,不得不说,阴间的官员任职还是蛮有“人情味”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宋公“原心定罪”的做官之道是符合阴间官场规则的,这不仅从“考官们支持宋公回阳间尽孝,并让其九年后尽孝完再赴任”一点上得到了证明,还可以从“善人死后升入天堂,恶人死后堕入地狱”这一点上得到印证。

3、“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是张秀才在阴间为宋公所作的送别诗,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有花有酒的地方,即便不是春天,也和春天到来时一样;即使没有蜡烛没有灯盏,只要心中存有明灯,夜晚也是明亮的”,从这句诗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秀才能代替宋公,说明他也是有才能的。

我们再看,这句张秀才随手送给宋公的送别诗,仔细琢磨琢磨,还是值得玩味的,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看作者蒲松龄的日常生活就能发现,“花”和“酒”就是他的两大爱好,并且这两样东西经常连在一起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比如《重阳》一文中的“今日重阳又虚度,渊明无酒对黄花”,《夜饮再赋》一文中的“放怀尽饮三蕉叶,酒醒床头香梦残”,《黄英》一文更是写了菊花精陶生喝酒醉死的画面。

而“无烛无灯夜自明”这一句,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在贫困潦倒的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乐观的胸襟。

4、宋公推辞城隍一职,只是为了尽孝吗?

当宋公得知被录取为城隍时,他的表现是哭着乞求众神,以允许他赡养家中老母到寿终,凭着这番仁孝之心,众神给他准假了九年。

但是,无论是宋公死之前,还是他死而复生后至其母死之前,我们并没有看到宋公如何孝敬母亲的只字片语,只听到他停留在嘴上的说辞,因此“他暂时推辞阴间城隍一职是为了赡养母亲”这一说辞就有点商榷了。

那是因为他怕死才故意说的吗?

生前连举人都没考上,死后却能做官,对于宋公来说,这阴间的生活无疑比阳间更加有吸引力,因此“死”对于他来说,倒有些微不足道了。

不惧死,便是留恋阳间了,且又不是以赡养老母为唯一目的,那他真正留恋的是什么呢?是那阳间屡考不中的功名啊!

临死时以科举之名被引往阴间,到了阴间又因作考而被授予城隍一职,第二次死时,在尘世终生未中举的他以城隍之尊到岳父家“显摆”当官排场,这文中暗示的一切都表明,宋公至死追求的都是一举高中而功成名就。

虽然阴间给的城隍一职极具吸引力,但阳间那久历多年而未高中则是自己的不留遗憾,他还想着去努力几把,万一在阳间中过举了,也不枉人世间走一遭了。

当然,宋公第二次死之前,他还是未能中举,这下他只能真正放下了,这时的他对城隍一职则变为迫不及待了。

这岂止是宋公为科举、功名奔波一生的故事,分明是作者蒲松龄久考未中,但依旧对科举执着的一生写照啊!

三、千史千寻说

三、千史千寻说

再读这则《考城隍》的故事,依旧令人感慨万千,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比阳间更似阳间的阴间,也让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宋公的心理解剖及其与作者生平的呼应,它不愧是《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虽然它并没有如《梦狼》、《婴宁》、《画皮》和《霍女》等被改编为电视剧,但是其深意和构思并不亚于这些名篇之作。

正如清代评点家何守奇对《考城隍》的评价:“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