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我是胡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的崇文门。来自网络)

最近“我是胡同”重点关注了新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上月底看到东城区推出了一项有关该规划的落实举措——印发了“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实施意见中提出,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为“五个东城”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精神支撑。

当然,明白人都知道,文件中所提的“崇文”,并不是指“崇文区”“崇文门”这类具体概念,而是“崇”“文”的一种倡导。但仍旧引起一些网友关于“崇文”的怀旧和讨论。

那么今天,借此我也与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崇文”的过往以及这些年的“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的崇文门。地点是崇文门箭楼城台门洞。向北望去,是城门楼,绿色的琉璃瓦。庚子之变后对瓮城进行改造,闸楼改造为双向铁路券洞,并开东月墙券洞,箭楼城台开辟进出城的券洞。来自网络)

历史

提起“崇文”,大家本能想到的肯定是“崇文门”,以及由“崇文门”而命名的“崇文区”。

我们就先从历史说起。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至于为何叫哈德门,来历有多个说法,其中一个是说元代时这里曾有一个哈达王府,时间久了,民间就习惯称这里哈达门了,再一谐音,就成了哈德门。

你如果不知道这处城门也叫哈德门的话,哈德门香烟你肯定知道吧,就是从这里得名的。

大家仔细看本文的第一张配图,底下的英文标注就是“Hata Men”。

明永乐皇帝迁都北平后,将元大都南垣废弃,向南拓两里地重建北京内城城墙,将文明门南移重建,名之曰“崇文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上崇文门的平面图。从上到下依次是崇文门城楼,城楼两侧的小房子是堆拔房,瓮城,瓮城西北角的关帝庙,西侧的闸楼,箭楼。来自网络)

崇文门在历史上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门之一,尤其是作为课税的关卡存在,所以城门周边形成了不少商贸功能的老胡同,像花市就是一个胡同片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市上头条旧门牌)

花市,顾名思义,就是以花为主的集市庙会,旧时这里以做纸花、绢花等的摊点为多,庙会就逐渐变成了“花市集”。清时这里有纸花区、绢花区、鲜花七、鸽子市、鸟市等若干分区。

花市周边的胡同,也很有意思。在花市大街北侧明代就已形成四条胡同,称花市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这四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后又分为花市上头条、上二条、上三条、上四条;花市中头条、中二条、中三条、中四条;花市下头条、下二条、下三条、下四条和花市下下头条、下下二条、下下三条、下下四条。

就这样,四条胡同逐步演变成了16条胡同,估计你都看的眼花了。

至于崇文区的设置,是源于解放后,1950年5月,城区区划调整,12个区合并成9个区,1952年9月,第七区更名为“崇文区”。

变迁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崇文”理解为一个具象的地方,它既是崇文区,也是崇文门,也是崇文门周边的胡同和承载的大量历史;更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文化概念,它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与西边的“宣武”相对应,成了京城人的一个重要文化情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1年,东交民巷使馆界东区俯瞰的照片:崇文门城楼和圣弥厄尔教堂清晰可见。来自网络)

但历史总是不断变迁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城墙与城门陆续被拆,崇文门于1968年消失。

2010年,崇文区也成为了历史。当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崇文区、东城区,设立新的东城区,以原崇文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东城区的行政区域。同时撤销的还是宣武区。

崇文区不在了。事实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崇文门周边的胡同也逐渐被商业楼盘和商业住宅所替代,花市各胡同逐渐消失,所剩无几,仅留下几条带有花市的街道名称。

我在2009年的时候,还可以崇文门路口的东南角,看到有胡同的残留,比如花市上头条最后的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市上头条43号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市上头条45号院,一家老货栈)

2012年,当我再来到花市上头条时,基本是这样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处怀疑就是上述的花市上头条的那家老货栈)

2016年时,发现这里已建起了一座“哈德门广场”,当时正在招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当我们打开地图查询时,发现这个位置已是“哈德门广场”的东塔与西塔建筑群了。

哈德门不在了,哈德门下的胡同不在了,倒是以“哈德门”命名的商场和写字楼在原有胡同的地盘上建了起来,这该怎么评价呢?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我在2009拍摄的花市上头条49号院的上三条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当时拍时,好像学校就已迁走了。拿这个学校的孩子来讲,等他们长大了,还能回忆下胡同里的故事,“小时候,我就在哈德门下的胡同小学里读书”……

可,等到这些孩子给他们的孩子讲哈德门、讲胡同故事的时候,谁还能知道胡同长啥样,谁还能对“哈德门”这三个怪异的名字感兴趣?

所以,最近当我看到东城区推出的“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注意到重点强调要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时,感觉要点赞的同时,内心里其实也是五味杂陈。

不知你作何想?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为作者原创拍摄。更多老北京精彩故事,欢迎持续关注“我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