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的三大原动力:有意愿、有能力、有空间

先从经济领域开始聊,什么是经济发展,为什么经济会发展?

回顾世界历史,大部分时间,大多数人不断的付出努力只为了一个目标:生存。寒窗十年的书生,是为了有朝一日好做官,让皇帝为自己的学识买单,这根独木桥挤不过去,就要愿赌服输,另谋生路,所以,古代能考中状元的大都是富裕人家,考不中也不担心生计。哪怕是人人羡慕的武林高手,其追求也无外乎是多数要看家护院,少数开馆收徒,根本不是小说里写的江湖道义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什么是好生活,几十年以前大家追求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好像又不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持人民期望不断抬高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了:原来没有的现在有了,原来贵的现在便宜了,原来少的现在多了,原来凑合的现在质量过硬了。这大概就是大家对于经济发展最朴素的认识了。

但是我们再往下想,经济为什么能发展?为什么有些国家处在同样的大环境下,经济就要垮塌,不是钱毛的飞快,就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致富过好日子的意愿谁都有,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国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你看,决定经济示范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要有致富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公众要有致富的能力,社会要有致富的空间。

有意愿没能力,是空想。有意愿有能力没空间,那就是龙遇浅水、虎落平川。

远的不说,单说改开40年以来我们每次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都能及时转向换挡升级,是一代人的幸运。

二、新时代看三农:时代已不是那个时代,但三农还是那个三农!

960万平方公里,自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行业都齐头并进,哪怕是一列火车还得分火车头和火车尾。

四十年换了人间,但农业基本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说农业没有升级,农民没有富裕,农村没有改观,而是横向比较,农村进步最慢,变化最小。

时代已经不是40年前的时代,我们从贫穷实现了富裕。但三农还是那个三农,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底线没有变,农民依然以农业为根本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安置6亿农民生计的就业厂大逻辑没有变。

这些,都是三农这个群体做出时代牺牲,我们应该看得见。

但是不变中又多少有些变化,哪些变化?

底层有意愿、中层有作为、上层有响应。

在三农这个领域,我们面临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上下同欲的大好局面。

三、内循环和“新”三农,谁来摸石头?摸什么石头?过哪条河?

当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的大方向定调后,数十年默默无闻的三农突然站在了一个十分扎眼的位置。

因为按照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原动力,三农领域的确有理由惹人注目。

从发展意愿上看,经历了40年发展而依然待富的农民,是所有群体中最有致富意愿的群体。从发展空间上看,广大的农村区域是经济产值最低的区域,发展的潜力最大。无论是西部开发照搬东部摸石头的路子再摸一遍,还是填平农村广大区域待发展的深坑,都将成为内循环重要的选项。

唯一的问题就是目前留在农村里的这类群体,没有独立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致富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生产要素是可以重组的,没有谁说一定要完全依赖农村的滞留群体。但是政策又担心如果允许不依赖于农民为主体,会出现资本乱作为的情况。

关于农村改革的争论一直存在,但归根到底还是以谁为主体来摸农村改革的石头,摸农村改革的那块石头,先摸哪个再摸哪个?摸完了能不能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