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年前的拘尸那迦城,佛陀的弘法路程终究是走到了终点。

迦毗罗卫国的雪山近在迟尺,可是佛陀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持他继续前行了。

佛陀告诉众弟子,自己今晚将在这娑罗树下入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佛陀的弟子们早就知道佛陀要入灭的消息,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因为佛陀的回乡旅途就要结束了,佛陀入灭前最后想看的就是故乡的城和山了。

或许定数就是如此,佛陀于此将结束他的旅程。

佛陀的堂弟,也就是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听到佛陀要入灭痛哭不已。

不过悲痛是悲痛,但是阿难尊者也奔着利益人天的想法,问出了他最后的问题:佛陀入灭后,应以何为师?

这不仅阿难自己的提问。也是所有弟子共同的问题。

慈悲的佛陀见到众弟子们如此的悲痛,也给出了最后了嘱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戒为师!

就算佛陀不在了,但是佛陀制定的戒律依旧在。

在佛陀传授的“戒定慧”无漏三学中,戒也是摆在首位的。

用持戒来断绝一切的不如法行为来断绝烦恼执着,智慧也就会自然而来。

这是佛陀最后的嘱托,也是所有修行者必须要首要做到的事情。

所谓求佛不如求自己就是这个道理,哪怕是在佛像面前把经书念遍了,拜墩跪烂了,可是做不到持戒,依旧不能断除烦恼,一切所谓的智慧福报都是空谈,佛陀的教诲和智慧也会越离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陀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就告诫过弟子们,无论时间的阻隔还是空间的距离,只要坚持持戒,就必然能够证果觉悟,反之,如果不能持戒,就算常伴佛陀左右,也不能得道。

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只有以戒为师,才能真正的走上修行之路。

一个戒字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修行这件事本来就不是简单的请客吃饭,不是念念佛吃吃素就能得到成就的。

戒定慧的无漏三学之所以把戒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持戒是所以修行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但是持戒的益处可不光是做到了佛陀的嘱托,以戒生定,定而生慧。

得到能够了知佛陀觉悟法门的般若智慧才是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一听到“戒”,第一想到就是三皈五戒中俄五戒:

五戒只是这戒中的一环,真正的以戒为师的戒,是“学处”,也就出家人的行为规范。

佛陀为弟子们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也就是戒律,那么佛陀制定这些规范的目的,不是为了僧团的方便管理,而是为了让弟子们断除烦恼。

断除了烦恼才能得到智慧,才能找到被蒙蔽的如来智慧德性。

就像佛陀在《涅槃经》说的那样,所有的众生虽然都是有佛性的,只有通过持戒,才能让其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所有的修行都是以“戒”为根本的,如果不能持“戒”,烦恼充斥着内心,智慧被蒙蔽,看不清解不明佛陀的觉悟法门,白白浪费掉了听闻佛法的难得机会。

佛陀不在世的末法时代,我们唯有坚持佛陀的教诲“以戒为师”,才能更好的追随佛陀的脚步,在觉悟的道路上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