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倒退回20年前,我们去采访去深圳的普通打工者:你最想进的公司是哪家?

估计十个人里面会有七个会说是富士康。

在那个劳动保障法还不普及的年代,能够按劳动法给加班工资的富士康已经是很好的企业。

而在深圳人才市场上,有过富士康工作经历的人也很吃香。

那时候华为,比亚迪等一众大陆企业还刚刚开始崭露头角,而富士康几乎就相当于是深圳制造的代表。

无论在营收规模还是管理水平上,富士康要远高于前者。

自从1988年进入中国大陆以来,富士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代工厂,员工上百万,营业额过万亿。

而这背后,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

根据深圳统计局的资料,2000年特区内度最低工资月标准为547元。 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最低工资标准为419元。

大量的廉价中国工人筑起了富士康这一代工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年后的今天,富士康执着于往印度搬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早在2015年,郭台铭就宣布要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13个分厂,招聘100万人。

这其实是想复制在中国的成功,因为在郭台铭眼里,如今的印度就是90年年代的中国的模样。

当然,他还是失算了,二者只是看起来像,无论在人口素质,工作态度还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来说,二者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所以,他的第一次尝试基本失败,5年过去,在印度的员工还只有四五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今年,富士康的新董事长又宣布要去印度投资,只是这次低调了很多,将50亿美元的投资改为了10亿美元。

由此可见富士康对于印度投资的执着。

这不能怪它,因为它确实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 富士康出走印度的背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代工行业,其净利润率是非常低的,根据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披露的财报,2019年,营收上万亿的富士康净利润率还不到5%。

而人工成本又是其成本中的大头。

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工资不到中国工人一半的越南,以及只有中国工人工资三分之一到印度对富士康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在工资成本上升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老龄化的加速以及新出生人口的急速下降。

根据卫计委的数据,中国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34岁,这比印度平均年龄26岁高了8岁,比越南的平均年龄29岁高了5岁。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55亿,占总人口比重已经将近18%,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

而与此同时,即便是已经全面放开了二胎,但是新的出生人口数量却远未达到预期,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2018 年出生人口降至 1523万 ,较2017 年大幅下降200 万 ,2019 年中国出生人口再度降低,降至1465 万。

由此带来的就是未来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之中并不为过。

但是即便是如此,根据国家工信部的数据,从2010年起,我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连续十年排名世界第一。

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 华为崛起的最主要原因: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开始发威。

如果说二十年前,中国制造的代表是富士康的话,那么如今,中国制造的代表则变成了华为。

华为是中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都做到第一的公司。

如今的华为,在通信行业和智能手机行业将一众国外对手打得一败涂地,其最厉害的武器,就是研发。

根据华为披露的财报,2019年华为研发费用高达131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销售收入15.3%,其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这不仅远远超出了其在通信行业的竞争对手如爱立信,也超过了在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对手,如苹果,苹果2019年的研发投入为1100亿人民币左右,比华为少了200多亿。

现在可以说华为在相关行业的领先是因为其研发所积累的技术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时间倒退回十五年前,则完全是不同的局面。

那时华为最有名的是加班文化。

十几年前在深圳工作过的人,应该听说过华为员工人人有个床垫在办公桌下面,累了就拉出来眯一会儿,然后接着上班。

华为作为以研发为主高科技企业,其招聘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理工科的大学生。

这些人进入到公司工作以后,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工程师。

而华为最初的崛起,其实就是拜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所托。

曾经有在华为工作了17年的老员工晒出自己在2000年11月份的工资条。

在那个时候很多网友的工资单位还是百的时候,华为这位员工的工资竟然已经达到了5475,并且还要扣税,拿到手的有5056。

一年可以到手6万块,折算成美元大概是1万多美元。

对比2000年深圳547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对吧。

但是同时期华为的竞争对手思科的工资是10万美金左右。

那时候华为10个工程师的工资才相当于一个思科的工程师。工资相差巨大,能力却差不多,再加上不要命的工作态度,这些国外的公司怎么能够竞争得过华为?

如果说富士康的崛起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的话,那么华为的崛起离不开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而这也同样是如苹果特斯拉这些企业今天愿意还是愿意留在中国的原因之一。

  • 苹果与特斯拉选择中国作为制造基地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当然苹果与特斯拉选择中国作为制造基地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市场因素。

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虽然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和汽车市场,但是苹果和特斯拉的定位相对较高,它们的第一大市场都还是美国本土。

它们选择中国的初衷还是因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苹果刚火起来的时候,美国有人批评乔布斯,为什么“苹果”的销售那么好,却没有拉动美国的就业,反而促进了亚洲国家60多万人口的就业。

乔布斯回答说,如果美国本土能够给“苹果”提供三万工程师,我马上就能把这60万就业带回美国。

后来特朗普上台之后,又提出了制造业回流美国计划,并且和库克有过一番类似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库克说道,制造生产苹果公司的产品,不仅需要最为先进的机器,还需要许多懂得如何操控这些机器的人才。

“在美国,如果把模具工程师们叫到一起开会,可能连一个房间都填不满,”他说,“但在中国,可能许多足球场才能容得下那么多人。”

中国的工程师资源源自于中国大学每年培养的海量的中国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国的理工科人才数量占据了全世界的23.5%,接近4分之一。

这也是在工资成本上升,劳动力数量减少的今天,中国制造最大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