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名篇是明朝于谦所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457年正月,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守护了大明江山和百姓的功臣于谦在崇文门外,在他誓死守护的城池面前走到了生命的最后,被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处斩,实为千古奇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杀于谦

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而被幽禁在南宫的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再度登上帝位,史称“夺门之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胡汉三又回来了”。

第二天,朱祁镇就封赏了在“夺门之变”中的有功之臣。徐有贞:入阁,兵部尚书;石亨:封忠国公;张軏:封太平侯;曹吉祥: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上位后的徐有贞马上就把于谦和王文抓了起来,因为于谦是他们享受荣华富贵的最大障碍。只要于谦活着,他们的阴谋迟早会大白于天下,换句话说,害死于谦的是徐有贞等人,而不是朱祁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祁镇曾经说过“谦实有功”,但是徐有贞却回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在这瞬间,朱祁镇也被蒙蔽了,直到几年后才有人为他解开疑惑。

阴谋

为什么“夺门之变”是个阴谋呢?

徐有贞等人给予谦和王文定的罪名是“迎立藩王”,迎立藩王是需要动用金牌的,毕竟藩王不可随意入京。

但是于谦与王文都没有动过金牌,审案的官员很难做,徐有贞说了一句话“虽无显迹,意有之”,也就是“意欲”为之,跟杀掉岳飞的“莫须有”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徐有贞也就此荣登奸臣榜,堪与秦桧比肩。

实际上,“夺门之变”发生的当天,于谦、胡濙、王直经过仔细商议,决定推举朱见深复立为太子,他们找到了商辂,让他起草一份奏折,准备在第二天朝会时向皇帝提请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谦等人从来没有想过迎立藩王为帝,而是想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说朱祁镇如果想要谋夺皇位,就要和自己的儿子抢,但是这个消息徐有贞等人是不会告诉他的。

对徐有贞一伙而言,一旦过了第二天朝会,于谦等人在朝堂上提交这份奏折,朱祁钰没有儿子,很可能会同意于谦的请求。

一旦朝会开始,徐有贞等人也就丧失了实施这个阴谋的机会,毕竟皇位迟早都是朱祁镇这一脉的,朱见深年幼,大权不还是在朱祁镇的手里吗?

想到这里,徐有贞等便迫不及待的实施“夺门之变”,以此换取自己的加官晋爵。

什么愁什么怨

既然朱祁镇都认为于谦于大明社稷有功,不予追究,那么徐有贞为何还要置于谦于死地,他们这一伙与于谦到底有什么不可化解的仇怨呢?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时间回到八年前,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大军征讨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到京城,引起一片恐慌,但是大明王朝的反应也很迅速,马上由朱祁镇的弟弟出来执掌局面。但是朝中的逃跑派却在朝会中提出南迁,徐有贞(当时应该叫徐珵)大声说道:“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逃跑派看来,一味地抵抗不一定会成功,但是逃跑一定不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此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彻殿宇,“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南迁虽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大明的国运可能会就此改变,南明这个词可能会提前登上历史舞台。

朝中重臣王直、商辂等人纷纷支持于谦,于是抵抗的基调就此确立,徐有贞却成了贪生怕死的小人,被人耻笑,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在他的心中,于谦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敌。

盛夏有话说

于谦的死是阴谋的结果,是徐有贞赤裸裸的报复,可惜的是朱祁镇并没有看出来。

对于朱祁镇而言,于谦在某些方面也是他的救命恩人。于谦在北京打出了大明国威,瓦剌才不会对朱祁镇有动作,曾经宋朝的徽钦二帝就是被俘后在金国被折磨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朱祁镇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在被俘的那段岁月里,在那种情况下,朱祁镇依然与瓦剌的部分人成为了朋友。

但是徐有贞却不能容忍于谦的存在,只要于谦存在,他们就是一个笑话,只有害死于谦,他们才能稳坐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