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台上村刺梨种植基地。

今年以来,我省将十大工业产业之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结合,坚持加工带动,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生态食品产业作为“接一连二带三”的脱贫攻坚大产业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据介绍,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是全省产业扶贫的主力军,极大地发挥了产业扶贫的作用。

扶贫路上,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有三大“良方”。

第一“良方”是就业扶贫

蜚声中外的老干妈企业,以就业扶贫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企业现有4000余名生产工人中,80%的工人来自全省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老干妈仅仅是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工环节直接就业人员17.42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4000人,直接或间接拉动一产、三产就业人员超100万人。

第二“良方”是产业扶贫

以刺梨为例,刺梨鲜果80%实行保底价订单收购,今年保底价不低于2元/斤,比去年提升0.5元,有效保障农民利益。

如今,全省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等模式带动脱贫攻坚。

第三“良方”是结对扶贫

伸出一双帮扶手,小康路上结对走。

结对帮扶是一项扶贫政策,其提升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是精准度。在啃掉扶贫路上的“硬骨头”,聚智聚力,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据介绍,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的主业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用农村产业革命成果,推动我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

具体表现为,生态特色食品企业利用“千企帮千村”平台,把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同时,在探索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我省通过创新实践,按照“12345”产业链模式,着力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一体化发展,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的良性循环格局,结出了一系列丰硕果实。

如何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我省走出来的路径是要用好工业化思维。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完成产值626.82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目标任务的52.2%,增速和目标进度在十大工业产业中排第二,仅次于优质烟酒,为近三年来最好水平。

今年以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顶住了经济下行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作为“接一连二带三”的脱贫攻坚大产业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生态特色食品企业总数8967户,规模以上企业590户,其中,农副食品加工286户,食品制造104户,饮料、精制茶、水企业200户。最近3年,生态特色食品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000多户。

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的这盘大棋中,12大农产品加工业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全省辣椒干制、加工企业已超过20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1家,老干妈贵定工厂产能加快释放,拉动老干妈公司上半年产值累计增长19.1%,拉动全省辣椒制品增长13.9%。

虾子辣椒产业园 。

全省茶企业及合作社5760家,其中初加工企业2648家,获得SC认证企业超过400家,注册商标1246个,规模以上企业150余家。

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规模以上企业16家。刺梨、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蔬菜、特色林业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各10家左右。

在12大产业中,中药材、辣椒、茶叶、特色林业、刺梨等产品加工率超过90%。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挥政府机关、产业主体、学界力量、金融机构各方优势,整合了80家单位资源,通过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互动、产学研合作,构建起覆盖食品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工作链,集中力量推进“12345发展模式”,开展生态特色食品“五化”行动,开展联系服务企业,推进服务、政策、资金等各项要素下沉,确保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下一步,我省将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围绕“12345”产业链发展模式和“五化”路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按照“做优、做特、做精”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打造“生态底色最鲜明、地域文化最突出,产品品质最优良,标准体系最完善,品牌最具竞争力,产业体系最完善”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