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从来不缺少话题,但是关于高新区凉凉的话题讨论却从未停止。高新区到底发展怎么样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下。
01高新区的的地缘机会
青岛领衔的胶东半岛经济圈,正在推动一体化进程;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国家级战略,随着地铁、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大城市聚集,小城市人越来越少,人口流出效应越来越明显,都市圈抱团发展才是未来的趋势。
青岛主城区在胶州湾东岸发展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的重心依然在东岸。直到主政者相继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再到“三湾三城”,才逐渐拉开大青岛的城市框架。
城市向东发展,面临巨大的崂山山脉的阻隔,蓝色硅谷所处的鳌山湾,和主城区有明显的断裂带,先天不足。并且要知道,美国硅谷也是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积累才发展起来的,蓝谷又需要多久呢?
人群沿交通主干线向外围扩散,青岛的城市化向北和西的发展反而更快一些。
沿着青银高速、黑龙江路、重庆路等主干道一路向北,李沧快速完成城市化,城阳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即墨撤市划区已经完成,滚动发展;
同时打通海底隧道,向西海岸进击,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西海岸新区。
沿环湾大道或者跨海大桥,到达红岛和高新区;高新区位于胶州湾北岸,是胶州、城阳、西海岸、即墨、平度环抱地带,可以说,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高新区才是大青岛的核心和龙头。
02高新区的配套
占尽地缘优势,高新区规划了众多市级配套,从来不缺少聚光灯。特别是年底通车的地铁8号线将这些配套和市区串联起来,主城区的人能非常方便使用。
图片来自精彩胶州湾
青岛市全民健身中心
青岛市民健康中心
青岛市红岛会展中心
红岛高铁站
青岛中学
罗列完这些,各位读者最大疑问是为啥高新区还没发展起来?小编沉思良久,也许可以解释为交通路径限制,也可以解释为配套未完全落地,或者是因为高新区行政区域降级?
可能原因有很多,小编认为还是要溯本清源,各位要清醒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量变引起质变。也许高新区仍然处于量的积累阶段。
03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小编研究了下其他城市的高新区,发现有以下几类普遍现象:
沿着老城区边界向外扩张的新区更容易成功。天然的交通便利属性,使产业和人口更便于导入。比如成都高新区;
远离城区的新城区往往发展吃力。比如上海临港新城,距离上海人民广场76公里,即使是上海这种一线城市,也难以支撑其快速发展。陕西的西咸新区,距离主城区40公里,公共配套严重滞后;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轨道交通的拉动,而不仅仅靠铁路和高速。世界著名城市群必然需要完善的轨道交通来输送人流。比如东京都。
优质中小学+大学往往是聚拢人气的最佳配套。
综合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律,青岛高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依然是蛰伏阶段。
首先,青岛高新区并不像蓝谷那样孤立,而是和市区密切相连;
第二,随着8号线+环湾双埠立交+华中路的通车,进出高新区将更加方便;
第三.配套逐渐落地,比如八号线通车,去机场极度方便,是高新区的巨大利好。特别是胶东机场运营后,高新区才是承接机场高端商务、居住、高新技术产业最佳承载区域。
新区的发展往往在10年以上。一般先修基础设施配套,道路管网,然后大量住宅会顺利拔地而起,再然后是建写字楼和商业,最后是大型城市综合体、高端酒店和写字楼。
最初的几年是拓荒阶段,毕竟没有人会冒这个险,但房子的价格往往是最便宜的;
第4-5年开始大规模建设住宅。为了发展速度快一些,建设几栋地区地标建筑,引进一两所名校;
第6-10年开始建写字楼和商业,逐渐吸引企业入驻。片区人气已经小成规模;由于还没有大型商业mall,所以社区底商生意反而最好;
十年后配套逐渐成熟,各种规划依次落地,这时候入场的朋友,发现买这里已经有点吃力了。当初你瞧不上的地方,终于也瞧不上你了。
任何一个新区的发展都会有类似发展进程,只是由于政策、资金、人口等原因,每个阶段长短不一。审视一下青岛蓝谷、西海岸新区、胶州上合示范区,如果对片区的发展阶段有冷静认识,买房的时候会避免很多坑。
青岛高新区处于哪个阶段呢?
我们来盘点一下,高新区东部和中部的住宅用地基本出让完毕,只有中欧国际城有大量货源持续供应,但也只够卖两年;
住宅供应高峰已过,未来5年是高新区住宅陆续交付的时刻,人口导入速度将加快;
公共配套要么已经建成运营(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青岛中学;)要么已经板上钉钉,正在落地(科技馆、康复大学、康复大学附属医院、地铁8号线、红岛高铁站、览秀城商业mall、伊甸园)
可见高新区还处于第三个阶段,依然是量变积累阶段。经历了去年的行政级别调整、降级,高新区陷入低谷,但我们逐渐发现,配套在持续落地,实际利好在悄悄变现。
所以今年是未来五年在高新区购房机会最好的一年,因为高新区的风口依然没有到来。
砥砺前行,自己跑快了才能发现风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