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为她的才华与她对爱情的追求而为世人所爱。不仅读者喜欢她,就是红楼里的人物也多有喜爱她之人。探春就是其中一个,因此在举办诗社的时候,送给了黛玉一个雅号“潇湘妃子”。
说到“妃子”,多是指皇帝的女人、王爷的内眷,以及远嫁和亲之女才可能得到这个称呼。按照红楼梦情节上“伏线千里”的特点,以及使用谶语来暗示人物命运的手法来说,似乎“潇湘妃子”这个封号暗示了黛玉的结局,她有可能被选入宫中,有可能嫁入王府,更或者被选为和亲使者,嫁给番邦王室。
先不说黛玉会不会因为违背自身意愿或者因为病症,而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妃子之前就夭亡。就单从黛玉的各方面条件来看,她有可能遇到“被选为妃”的情况吗?
黛玉从出生就病弱,从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甚至,自她十二岁时,太医就诊断说她的病势已成,不能劳累。因此,她一年到头连针线活儿都不怎么做。
第三十二回,黛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
黛玉小小年纪就已经病到如此地步,且她的病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按照她的病情发展来看,又治不了根,将来“早夭”已经成为必然。这也正是黛玉时常感叹自己薄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论皇室、皇家宗亲,还是外邦王室,他们要选妃都必然会把“健康”当作一个必要的筛选项目。任谁都不会迎娶一个注定会早夭、不能承受生育之苦,甚至连走路多一些都会劳累的女人。
所以从健康角度来看,黛玉不可能被选为妃。
假设健康不是选妃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选妃之人说不定就是按照女性的家族势力来选择的。
黛玉有什么家族资本呢?
在黛玉十一岁之前,或许还有些资本,毕竟她还有一个有学识、有能力的父亲,林如海。然而,她的父亲年纪很大,已经五十多岁了,即使有能耐,也是势单力薄。若说林如海他可是贾家的女婿,穿针引线就能搭得上四大家族,那么如果皇室、王室想要通过联姻来巩固势力,为什么不直接找贾家,何必拐弯儿找林家?
林如海死后,黛玉就基本失去了这仅有的资本,在“势力背景”上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即使贾家对待黛玉再好,她依然不是贾家的亲女儿。还是那句话,如果想通过娶黛玉来拉拢贾家,甚至拉拢贵族势力,还不如选娶迎春、探春、惜春更实惠些。没可能跳过三春,而选黛玉。
所以,从黛玉的背景实力来看,谁都不会选黛玉为妃的,因为选她太不划算了。
假设他们选妃不看健康状况,也不看她背后的家族势力,只认准她端庄贤淑总行了吧?
在那个礼教社会里,人们对女子是有要求有期待的。人们会期待一个女孩儿外表端庄大方,更加会期待她品行是否贤淑。
黛玉外表的最大特点,就是气质上的风流态度,而非长相上的大方。这就不大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
那么何谓女子的贤淑?最最起码,这个女子不能吃醋、耍小性,不能说话刻薄、甩脸子,需要十分注重男女大防。这些都只不过是最基础的“青铜级别标准”而已。
第二十七回,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贾家下人,都不是闷葫芦,黛玉的言行一定会通过某种途径而对她的名声有负面的影响。如果人家皇室、王室,只用“礼教标准”来选妃,怎么可能只选择一个青铜级别的女子呢?更何况,在这些礼教条框下,黛玉连最基本的及格标准都达不到,就更不可能被选上了。
皇室、王室选人,不会使用单一标准,以上三方面基本都会查看,甚至还会查看其他方面是否符合。所以黛玉根本不可能被选为妃子。就算是其他人家而非王孙贵胄来提亲,也都是从以上三方面相看女方,黛玉仍然不见得能够嫁得出去。能让黛玉嫁得出去的,只有一种可能:男方就是相中了黛玉本人。
这样,黛玉不论从她本身的意愿,还是从她被人求亲的微弱可能性上看,都只有一个贾宝玉是她的唯一奢望。
那么,既然黛玉不可能被选为妃,甚至都不大可能有人家儿相中提亲,那她为什么还有“妃子”这类称号呢?难道这个称号不是预示着什么吗?
春秋笔法: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显然“妃子”并不是用来预示黛玉的结局的。红楼书中多用春秋笔法,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方面来看这个问题。黛玉不论从家族势力、品行、命运等方面来看,都配不上“妃”这么尊贵。之所以给她“妃子”号,就是对黛玉的一种抬高、褒扬。
也正如判词所说,黛玉最大的长处,也是最令人真爱的,是她的“咏絮才”,而非其他。仅以她的才华,就可以获得“妃”之荣耀。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