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蚂蚁金服上市,整个中国股市随之地动山摇。

从股票代码精选一串688688,到发行价格内定68.8。社保基金高调认领,各大持有基金提前锁定持有期限等等,一系列神操作几乎都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看的一颗颗老韭菜目瞪口呆,错愕良久。

身边的朋友们向我争相普及蚂蚁金服的互联网属性、金融属性的相关知识。说蚂蚁金服背靠支付宝这座互联网界的大山,在这个移动支付时代,几乎人人离不开它。又说蚂蚁金服如何如何盈利,说白了就是有互联网加持的合法放贷公司,支付宝用户几乎都逃不脱“借呗”“花呗”的魅惑。同时它又依托大数据对个人征信精密计算,将不良贷款率压缩到传统借贷行业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步。总之一句话,“放高利贷的,能不挣钱吗?”

蚂蚁金服真的会像人们说的那样疯狂吗?有句话叫做“上帝想让一个人死亡,必先使其疯狂”。面对这么狂热的现象,我们有理由换一种眼光,冷静对待这件事情。

首先我们得放平心态,去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样的公司会上市?

一般有且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缺钱的公司寻求上市。这类公司通过融资之后,解决当前公司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便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是很多互联网创新型公司最喜欢的套路。

第二种就是创始人为提升公司社会形象,自愿上市之后接受社会监督(自觉划去),引入社会资金,使自己短时间内身价倍增。就像老母猪喂大喂肥了,老板觉得可以卖个好价钱了,就直接赶着去菜市场“上市”了。

A股里面太多太多这种公司了,上市之前财务报表“爆表”,上市之后财务报表频频“洗澡”。当然也不乏许多好的公司,母猪虽然“上市”,但是依然年年为广大股民“下崽”,通过分红等形式回馈大众。

之后我们再来回头审视蚂蚁金服,看看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蚂蚁金服缺钱吗?

本身就是做金融服务的,又依托支付宝这座金山,怎么可能差钱?

因此,蚂蚁的上市必然属于第二种情况。马云觉得时机到了,公司运营规模达到其心理预期的最大点了,所以在此时选择上市,实现“身家倍增”。

可是蚂蚁金服将来真的会像现在各个财经媒体大牛所预期的那样,为广大股民们“下崽”吗?

我看过很多人根据蚂蚁金服的发行规模计算的市盈率,估值区间大概位于互联网公司中等偏下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发行价格,是基于蚂蚁金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进行的估值定价。

前面我们说过,互联网公司寻求上市,大多数是寻求社会资金加持便于之后更强劲的发展。有潜力的同时,没有钱。所以市场会给互联网属性的公司更高的市盈率估值区间。

可是此时的蚂蚁金服实际上并不缺钱。那些享有发行价格定价权的会计们,执意按照互联网公司PE标准算,并且还正好算出个68.8,难免令人细思极恐。

互联网产业最看重的是产品的用户规模,如今在移动支付领域,并不是支付宝一家独大。君不见,部分线下商店日均支付流量里,微信支付已然占据了大半边天。原因无他,微信支付太方便了,毕竟那个常驻后台的程序,除了微信外,国人再也不会忍受第二个APP出现了。

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迟早会被微信蚕食。因为支付宝有的,微信都可以照搬,但是微信拥有的,支付宝却无法取代。支付宝提现不收费而微信却要收取千分之一的费用,就是腰杆子硬不硬的直接表现。蚂蚁金服宣布上市,离岸的微信股价却连连飙升,私以为正是冷血的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既透支了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又可预见性地会逐步丧失传统行业持续盈利的商业基础。甚至迄今为止,蚂蚁金服连行业的独角兽都算不上。发行即巅峰,也早已变得并不那么危言耸听。

总而言之,除非马云再一次打出一招出奇制胜的太极,否则的话,股市里的未来,我们并不能看见蚂蚁金服的璀璨光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