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国考公务员考试题目得知,其考查题型较为稳定,其中定义判断是重点题型之一,一般题量八到十题不等,从题型上可分为两种:单定义、多定义。单定义即只有一个被定义项,譬如:人是会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动物。在这里就是对“人”下定义,那么“人”就是被定义项。多定义就是题干中有多个被定义项。从内容上看,考查学科广泛,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法学以及管理学。近几年对于定义判断的考查形式趋于多样化,选项形式涉及诗句、俗语、古文以及图片等。不管是哪种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定义判断归根结底是对于概念的考查。但是在考试中由于大部分题干本身比较难理解,所以定义判断这类题的难度也相对较高。下面是中公教育老师为大家做的详细整理,望各位及时查看。

定义判断中有这样一类题:题干较短,但是比较难读懂。针对这类题型我们主要采取的解题方法是提取要点法,即勾画题干的关键信息点,对比选项与题干的异同,从而确定答案。勾画要点时主要勾画以下几类关键信息:1.主体:事情的发起者,动作的发出者;2.客体:承接主体动作的对象;3.原因;4.条件;5.目的;6.结果;7.性质。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我们勾画要点的目的是为了解题,所以拿到题目时不要执着于把所有的要点勾画出来,通常我们勾画出3—4个要点即可解题。接下来通过一道题目来练习一下。

例:生态补偿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生态功能和质量所造成损害的一种补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损地区的环境质量或者用于创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区域。生态补偿在原则上适用谁破坏谁补偿。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生态补偿的是:

A.某建筑公司在甲地破坏1公顷森林,在乙地重新营造1公顷森林

B.张某为扩大土豆种植面积,租用邻居耕地20亩,经商议,租赁费为每年2万元

C.山东省根据各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发放奖金,其中聊城空气质量考核得分最高,获奖950万元

D.李某非法占用基本农田5亩,被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

【中公解析】答案:A

第一步,勾画关键信息:1.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了损害;2.为了提高受损地区的环境或者用于创建相似的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区域。

第二步,对比选项异同:A项某建筑公司在甲地破坏1公顷森林,对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了损害,符合要点1;该公司又在乙地重新营造1公顷森林,是为了创建相似的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区域,符合要点2。故A项属于生态补偿。B项张某为扩大土豆种植面积而租用邻居的耕地,并没有对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损害,不符合要点1;张某给邻居每年2万元是租赁费,而非为了补偿,不符合要点2,故排除B项。C项根据各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发放奖金,并未体现对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损害,不符合要点1;聊城获得950万元奖金也并非补偿,不符合要点2,故排除C项。D项李某非法侵占基本农田,并未体现对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损害,不符合要点1;1.5万元是对李某非法非法占用农田行为的处罚,而非为了补偿受损地区的环境质量,不符合要点2,故排除D项。综上,本题选择A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