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章节开始我们进入到子平真诠正文部分,依前面所谈,我们用的子平真诠是《耕寸集》版本的,《耕寸集》与市面流行的版本差别不是很大,只有个别的地方有些用字不同,这里有后人篡改或笔误的原因,我们不做深究。

我们来看正文: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唯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极动极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

这段话很好理解,可以说是古人对于世界的基本认知或者说是古人非常朴素的世界观。

这个里面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国文化发展从汉以后主要是以儒家为显学和主脉的,这是当时执政者刻意为之的结果。但儒家有一个先天的问题存在:即他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不言乱力怪神。他只强调人生在世的时候应该如何如何,从不谈身前身后之事,对于鬼神也都是敬而远之。这实际上就会产生空白。中国人虽然不会明确地提出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这些非常西式话的哲学。但如何认知宇宙,如何认知自我,则是人类共有的追诉。

显然,儒家是缺乏这方面的探讨和思考的。其实不但儒家缺,道家也缺。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并普及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佛教相对于儒道来讲,他的学说体系显然更加完整,不但谈现世,更谈前世、后世、神鬼;告诉你世界如何形成,人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我们应该怎么办等一系列完整而严密的观念。

于是,佛教于汉末传入中国,并开始弥补中国文化体系的空白。

这同时也迫使儒道必须完善自己的学说,发展自己的理论。这个过程说起来很清晰,那就是先借用佛教的诸多概念、说法,然后做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儒家的整个体系建立则是以宋明理学的构建为标志。

有人会疑惑,讲命理就讲命理,咋还搞到了儒释道,是不是扯得有点远?

其实,理学的构建对命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命理的宏观思想基础其实就是这套学说。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五代末宋之初,命理理论发生了巨大的理论创新,建立了以日元为太极点,以月令格局为主线的论命方法。从而区别所谓的“古法”论命,所以我们也会看到,在《渊海子平》甚至是《三命通会》当中,仍然保留着了大量“纳音”“神煞”“奇异格局”等命理文章。以至于后人看这些书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以谁为主。就像本书开篇原序当中的胡焜那样,终日研读思维而不得精要。

天地之间,唯有一气,动静阴阳老少分化为四象。这是命理建立的基础。

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

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有四象,分五行,这个也很简单,唯一特殊的就是土,书中说它是冲气所结,这句话好像很难理解。至今也是众说纷纭,叫人难以取舍。

相对来说可以被大多人所接受的理论是:木火金水都是土的变化形式而已,土就是那个一气。这也是土居中央,散之四维,变化循环的表现。

说到这里,想和大家谈一谈,相对于中国“五行的五元素”而曾在西方广泛流行的“四元素”说。

中国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但西方人比我们少了一个,只有四个:地水火气,当然这里还有佛教稍作变化的四大:即地水火风的说法。实际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佛教思想与西方思想的联系。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西方的四元素之间是割裂的,独立存在的,但中国的五元素却可以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能判定,这种差别是由于什么因素所导致的,从这一点来看,东方的智慧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以至于,西方的四元素说早已沉泥入海,被现代人抛弃,但中国的五元素学说,到现在仍然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命理就是使用价值的体现,当然还有中医理论。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西方人虽然提出了“四元素”说法,但他们却很早通过数学证明了,正多面体只有五种。五种正多面体和中国的“五行”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有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