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我是胡同】原创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天府署大堂遗存。来自网络)

一说起北京市政府,大家都知道原来的正义路,或者现在的通州城市副中心。可有个问题问下大家,或许你就懵了:相当于今天市政府的老衙门,你知道在哪里吗?

也许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北京还有老衙门?!早拆了呗。

其实不然。

老北京这个衙门不仅保存至今,而且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只是它隐藏在胡同深处,一般人不知道罢了。今天“我是胡同”就给大家讲讲这段重要历史。

寻访记

作为一个老胡同串子,说起老衙门一事,其实有些惭愧。因为我也是近几年才知道胡同里还存有这座老的“市政府”。那年是因为写一篇传统文化的文章,提起各地旅游中保留了一些县衙,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北京的老衙门是怎样消失的。

结果一查,惊了,竟然老衙门还在!于是赶紧行动,按网上资料去寻访。

目标——东公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公街北端,可看到分司厅胡同)

东公街位于安定门内大街与钟鼓楼之间,位置是相当的核心。我第一次去,是从北头的分司厅胡同进入的。胡同北头有两个拐弯,十分普通的小巷子,并没有看到什么令人激动的院落和遗存。

耐着性子继续南行,两侧依然很普通,有些宅院也跟其他胡同差不多,都是大杂院的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经过一大片围墙后,竟然就走出了胡同。咦?我就纳闷了,按资料所说,这处府衙就在东公街上,为何不见踪影?

再在手机上仔细查了一堆资料,才知道,原来衙门旧址是在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里面,而持续半截胡同的围墙就是教育学院的外墙,胡同南端就是学院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保安协商,能不能进去看一下衙门旧址。保安说,什么时代了,哪来的衙门。我说是一个文保建筑,可他坚决不肯放我进去。无奈之下,我就沿着外墙,倒回去又走了一遍,试图从外面能发现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了一圈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只是感觉围墙里面似乎有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而胡同里的生活氛围还蛮浓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变迁

没见到遗址实物,的确很遗憾,事后我又抽空去过一次,照样吃了闭门羹。但并不妨碍我多方查找资料了解这段历史。今天我将消化后的历史变迁简述给大家:

这处衙门,标准叫法应该是“顺天府衙”或“顺天府署”。这需要多少知道一下老北京城的行政变迁。

元大都是北京城市形态的重要节点,当时管理都城的署衙称“大都路”。起初“大都路”署衙无处办公,只在一座大庙里凑合着,这可能是史上最寒酸的“市政府”了。后来元朝至大年间,监路平章政事莫吉奏请以42500缗钱,买了一个周姓人家的十九亩地,就在今天东公街位置建起了署衙。这就是今天衙门遗存的起源。

原来府衙的地盘很大,南可以抵鼓楼东大街,向北一直到分司厅胡同。基本就是今天东公街的南北长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明朱元璋洪武年间,改称北平府,后来明成祖朱棣将北平升格为北京,并将北平府改称顺天府。顺天就是取“顺乎天而应乎人”之义,将之作为管理京畿地方事务的机构。这就可以理解为“北京市政府”了。

顺天府的长官,当然不叫“市长”“府长”之类,而是称“府尹”,当时管辖二十四个县,其中包括两个京县和近京的有关州县。当时的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界,东半城归大兴县所属;西半城则由宛平县治理。

为实现分别管辖各路州县,顺天府内设有东、西、南、北四路厅。顺天府署设有礼、吏、户、刑、兵、工六房,以对应中央六部。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市级政府,与中央各大部委保持辖接是一个道理。

顺天府为正三品衙门,比一般的府级别高三级;正三品衙门按旧制均使用铜印,唯有顺天府使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

清朝入关后定都北京,仍以该地为顺天府署。中华民国时期,顺天府署改为北平市立小学、幼稚园、东北中山中学以及河北省路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军侵华期间,该地曾改为日军陆军司令部,成为审讯中国人的场所,周边房屋几乎全变为监狱。这真是一场悲剧。

新中国成立后,该地成为中学校园,后来又改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一直沿用至今。原有府衙建筑今天已多被拆除或改建为楼房,幸运的是,顺天府大堂犹存,且已经过修缮,2011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天府署大堂遗存。来自网络)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为作者原创拍摄。更多老北京精彩故事,欢迎持续关注“我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