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我是胡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提起簋街,那必须是吃货的话题,喜欢麻辣的朋友,或许看到簋街两个字,就该咽口水了。

但其实簋街是很有文化故事的,之前“我是胡同”曾经向大家推送过一篇文章,叫《为簋街正名:簋街真跟“鬼”有关,叫“鬼街”才更有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2020年7月14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咱们再聊簋街另一个“文化故事”,也是吃货可能表示看不懂的问题。因为如果你真是簋街吃货,就该特别熟悉簋街,就应该知道在簋街偏东部的位置,路北侧,莫名其妙地立着一个孤零零的小庙门,除了这个山门外,其他啥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生奇怪啊?这小庙是干嘛的,怎么留着这个残存的建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它的位置。如果你不清楚这个方位的话,可以在地图上查找东直门北中街,它与东直门内大街(也就是民间所称的簋街)的交叉路口的东北角,就是那个小庙的位置了。地图也标注有信息——东药王庙遗存。

药王庙,顾名思义,是敬奉药王的。旧时的药王庙里通常供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塑像,如华佗、扁鹊、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

为何又叫东药王庙呢?因为在旧时的老北京城,曾有几十座药王庙。毕竟身体健康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而旧时医疗水平又差,有了病治不好,甚至是不知情的病情,民间也往往说要去烧香叩头,祈求老天爷的帮助。所以药王庙在旧京里还是蛮多的。

这几十座药王庙中,比较有名的且形成固定药王庙庙会的有四座,分布在东西南北城区。簋街居城东,所以这里的庙就叫东药王庙了。

别看这庙的山门很小,但可有年头了,其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至今四五百年历史了!正如上面所说,旧时人们对药王庙那是十分的崇信,尤其这处东药王庙十分出名,香火很旺,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要前来烧香祈福,香客常年络绎不绝,并形成了庙会,热闹非凡。据记载,东药王庙除每月朔望开庙外,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照例在药王庙举行“药王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药王庙庙会场景。来自网络)

下面就要揭秘标题里所说的“免费发妇科药”一事了。与其他药王庙比,这处东药王庙十分特别,其庙会有个特点,《宸垣识略》曾记为“市皆妇女零用之物”,就是说卖的东西很多是妇女生活零用品,想必前来这里烧香的,可能妇女居多,逐渐就形成了与妇女用品相关的市场。

而且有记载说,即便在非庙会日,这里也经常免费给平民发放妇科专用的药品。没想到古代还能有这等人文关怀!在人们对医学了解不多、医疗手段又落后的年代,妇科药品可能需求量也确实会比较大。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并不是东药王庙在发慈悲,而是太监冯保为了宣扬皇太后的慈善之心而特意“策划”的“慈善活动”。也有说法认为,东药王庙本身就是冯保所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药王庙不仅香火旺,寺院建筑也十分考究,按资料记载,原来此庙本有三殿,前殿为天王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中殿为药王殿,殿内供奉伏羲氏、神农氏;两旁有配殿,殿内供奉张仲景、华佗等;后殿是两层楼式佛殿,四周带廊,供奉有观世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等。从送子娘娘等也能看出,为何东药王庙能吸引来如何多的妇女。

庙中的景象也很有意境,据载“院中竹影摇青,苔痕带碧,于古色古香之古刹中,隐然有仙山之象。昔时香火之盛为四药王庙冠。”

不过时移世易,民国之后,东药王庙逐渐冷落。据一份资料显示,1937年调查时,只有一位住庙道士白贤珍。1985年调查时,山门及各殿尚存。但在后来的东直门内危房改造中,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只剩一座山门,寺庙的后半部分开发建成了楼盘,成了住宅小区,前半部分则基本改成了饭馆。

所以,今天你在簋街看不到完整的东药王庙了,有的只是山门遗址。而且,这个山门也是后来按原样复建的。不过,由于砖石结构、石券门、匾额均为明代原物,所以仍显得十分古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门旁边还有个残碑,被玻璃罩着。那是2002年在施工时于地下发现的。碑身长2.4米,宽1.07米,厚0.5米,螭首,额篆“敕建东药王庙碑铭”。碑文记载了明万历年间修建东药王庙的史实,落款为“大明万历岁在丁巳孟秋吉日立”。这个石碑原在东药王庙院内,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埋在地下了。它的重现天日,成为东药王庙历史的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吃货们看不懂的小山门。以后再去簋街品尝美食,可别再说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了。

(本号图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原创,严禁盗转。更多老北京精彩故事,欢迎持续关注“我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