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们实在没有办法,最后找到我们求援,于是志愿者们行动起来了!”

11月13日,“大江大河大征途”“美丽长江之歌”考察团来到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中国绿发会工作组在这里调研长江源志愿者工作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土旦旦巴讲述了志愿者者们是如何保住了长江最后一个自然峡谷——烟瘴挂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旦旦巴 少峰摄

烟瘴挂峡谷是长江上的第一个大峡谷。通天河在莫曲河口被冬布里山阻挡,河水在群峰之间左右冲闯,形成这条10余公里长的水上通道。该大峡谷由我国第一位漂流长江并因此遇难的探险家尧茂书命名 。峡谷中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成就了长江最神奇壮美的峡谷,同时该峡谷还是整个长江干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最多的峡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烟瘴挂峡谷 图片来自绿色江河

1985年6月,尧茂书独自划着橡皮筏从长江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出发,开始长江漂流。400多公里后,尧茂书所遇到长江上的第一个峡谷。在峡谷中,他遇到险滩险些翻船,地图上没有这个地点,他看着从下游飘浮而上的雾气,如层层笼罩的烟瘴,笼罩在峡口的激流巨浪之上。根据藏语音译和现场景观,尧茂书在地图上将这处峡谷标注为“烟瘴挂”。“烟瘴挂”来自藏语发音“烟瘴嘎(音)”,意为“白色的石山”。

土旦旦巴说:“2013年,有藏民向我们求助,烟瘴挂有人在勘察水电,一些网站也公布了通天河流域水电规划,其中包括烟瘴挂峡谷的牙哥电站。牙哥电站如果建成,意味着整条长江干流的水电全部开发完毕,长江失去所有的天然峡谷与自然河道。”

如何保住长江第一个峡谷,说服相关部门,必须拿出有力证据才能行得通,绿色江河志愿者杨欣、土旦旦巴等人发起和参与了“烟瘴挂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

在2014年1月-10月间,绿色江河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玉树州政府支持下,组建由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者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植物考察队、野生动物考察队、人类学考察队,在烟瘴挂建立2个野外考察营地,对烟瘴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科学家沿用传统考察方式的同时,借助高清监视器、红外照相机和专业摄影摄像设备,用数据、图片、电视影像,记录并立体呈现了烟瘴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绿色江河

2014年10月,烟瘴挂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告一段落,考察队陆续完成《烟瘴挂植物和植被调查报告》、《烟瘴挂峡谷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报告》《烟瘴挂人类学调查报告》,有了重大发现。

考察队报告显示,烟瘴挂10公里长的峡谷及峡谷两侧不足40平方公里范围内,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9-14只、白唇鹿50-80只、马麝10只左右、野牦牛20只左右、藏野驴10只左右及数量不确定的藏羚羊等,还有一定数量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岩羊、藏原羚、兔狲、猞猁、石貂,其他动物还有狼、藏狐、赤狐、旱獭、香鼬等,同时还有雪豹的主要掠食对象岩羊500-800只。

如此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在此聚集,烟瘴挂无疑是整个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最丰富、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当然也是整个长江干流野生动物物种群数量最为密集的地区。

动物学家连新明博士在调查报告中强调:作为人为干扰较小的地区,烟瘴挂峡谷内的哺乳类动物物种保有量高、受保护动物比例高、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比例高,尤其是雪豹的种群密度位居世界之首,因此,对该地区的保护尤为重要。

植物学家唐亚教授在报告中说:烟瘴挂保留了青海高原退化不明显的草地植被;具有青藏高原生产力最高的草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作用的一个区域;烟瘴挂可以为综合发展开创一条新路;是发展高端生态旅游和科学研究的理想地区。

烟瘴挂峡谷内部草地几乎没有放牧活动干扰,据媒体报道,吐旦旦巴他第一次进入烟瘴挂时就惊呼:“哇,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草场,人躺在里面都看不见了!”吐旦旦巴过去一直居住在沱沱河畔,家有24万亩草场,平均近百亩地才能养活一只羊。在烟瘴挂,把裸露的岩石都算上,养活一只岩羊只需20亩左右。况且,岩羊的个头比牧民家的藏绵羊还要大。

土旦旦巴说:“我们把报告拿到北京,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国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办公室等机构合作,报告获得评审并通报了项目成果,获得了重大反响。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为组长的项目评审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此次科考成果。调查结果使青海省政府明确表示不会批准烟瘴挂(牙哥)水电站建设项目,长江第一个大峡谷及以上500公里天然河道得到保存。

由于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主要集中在上游,而上游又是生态最脆弱的地方,在知乎和其他相关论坛上,一直有争议的话题是:只要能发电的河段就应该发电,只要有落差的地方就应该建大坝,就应该渠化,“梯级开发”成为一种冲动,而长江黄河如果有一天停止咆哮了,我们还能体会到里面的中华民族精神吗?烟瘴挂峡谷的案例,是由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者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经过几年考察,最终用数据和专业意见说服了相关部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江大河大征途”活动由新华网主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少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