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作为当前我国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味道甘甜多汁,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设施技术的发展,草莓的栽植面积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种植规模的急剧发展,往往会造成重茬园区增多,进而导致草莓根部病害逐年发生,在影响种植户收益的同时,制约我国草莓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对生产者而言,能够识别草莓的主要病害很重要。正确的病害鉴别是正确治理的关键。此外,生产者应当对草莓主要病害的病原生物学以及病害循环有一定基本了解。对病害的了解越多,治理就会越有效。有抗病经验的莓农朋友们会选择鑫科植保红中柱根腐灵,这是一款专门针对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等土传病害研制出的特效药,根据各地莓农多年的施用反馈,效果十分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时间,经历了草莓移栽过后,草莓根部病害容易爆发,基于此,小编对草莓根部病害中的重要病害——红中柱根腐病进行全面介绍,并结合生产提出一些防治方法和见解。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又叫红心根腐病、红心病、褐心病,目前已成为草莓老产区的毁灭性病害。在冷凉和土壤潮湿地区易发生。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致病微生物有很多,并且一旦发生对草莓的栽培影响很大,所以需要正确辨认和防治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发病症状: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分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

急性萎蔫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从定植后到早春植株生长期间,在外观上显不出有异常现象,但到了3月中旬至5月初,特别是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凋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

慢性萎缩型在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一般有二个高峰期,即草莓开花结果期和草莓第一次换茬期。

根系开始由幼根前中部变成褐色腐烂,后中柱变为红褐色并 腐朽,继而扩展到根颈,病株易拔起。

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厘米长红褐色梭形长斑;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根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1、苗子本身带病。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建议莓农们购买脱毒苗,或者自行为种苗脱毒:在种之前用鑫科植保烂根死苗蘸根或泡盘,在杀菌同时能促进伤口的愈合,降低根系被病菌感染的概率。

2、土壤问题。

(1)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造成大面积烧根,根系发黑,不长。

(2)施用过多氮肥,包括含氮量高的鸡粪、鸭粪等,苗旺长,根系活力差,营养不均衡,吸收的微量元素有限,叶子发黄。

(3)土壤问题。土壤盐分过高,根系不能下扎,营养吸收不上。之前有农户反馈,苗子栽下去半个多月一直不见长,拔出来看根系都变黑了,没长新根,究其原因就是土壤盐分浓度过高;土壤板结、酸化。氮肥施用过多、常年大水漫灌,土壤板结,有些长满青苔。这样造成土壤不透气,根系呼吸能力差,吸水吸肥能力都下降,长期这样,根系生长不良,很容易死棵。土传病害的发病原因中,土壤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故而我们可以选择用鑫科植保土黄金来随水冲施或灌根,可以有效改良土壤问题,促进植物根系发育,为植物更多的有益菌,对土传病害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4)连作种植。一块地常年种,病菌在土中积累,根系分泌的毒素也日积月累。这样的土壤怎么能养出好根系呢?

(5)地势低洼。有些草莓种在地势偏低的地块,易积攒雨水导致涝根,根系被水泡了,呼吸不畅,也会导致根腐病的发生。

(6)农事操作在根系留下伤口,病菌趁机入侵,导致根腐病的发生。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方案:

1. 合理轮作,及时清园

过多重茬栽培会极大的增加草莓根腐病的发病率,也会造成收成的大幅下降,所以在生产上也合理轮作倒茬。并且还要及时对栽植地块进行清园操作,清除田间存在的前茬病株以及植株病残体,拉出果园进行集中烧毁,如果所在地区无法采取集中烧毁操作,可选择在大棚闲置时间对棚内土壤进行消毒,推荐使用鑫科植保烂根死苗120,以此杀灭土壤残留的病菌和虫卵。

2. 高垄栽培,科学管理

根腐病的发生与田间水分多少也有一定的关系,调查发现湿度大的园区该病发病率更高。基于此,在栽植草莓的时候,可以选择高垄地膜栽培;在水分管理的方面,可选择小水勤浇,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用滴灌的方式,以此降低园区的湿度,降低此种病害的发病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肥料管理,培育健壮根系,具体来说可通过做好基肥施用以及追肥控量的方法达到,其中基肥尽量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配合施用部分生物有机肥;而追肥每次施用的不应该过多。

3. 药剂防治,见效快准

栽植前,可在施用底肥的时候,配合施用适量的鑫科植保红中柱根腐灵,降低发病概率。发病时,使用鑫科植保红中柱根腐灵,300-500倍液喷雾+灌根或哈漫迪黄叶死苗120,300-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都有明显的效果。哈漫迪黄叶死苗120在草莓的整个生育期都可以用。用药前首先要将病株清除出园并及时焚毁或深埋。

鑫科植保红中柱根腐灵是一款生物制剂,专为草莓根腐病、炭疽病等土传病害研制的特效药,它见效快,持效久,同时不但能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还能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