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基本临床特征为三联症,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行为。多数于3岁前发病,2-5岁是自闭症行为最为明显的阶段。因为患者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兴趣,沉浸在自我封闭和世界里,故称之为自闭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叫聪聪,是一名3岁的小男孩,他总喜欢自己玩,叫他的名字也不理人,好像听不到一样。在班里更是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好像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明显的表现是,他的语言能力正在退化。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正常叫爸爸妈妈,喜欢的玩具不能叫出它的名字,含糊的发音在喉咙里就是出不来。

一开始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因为动画片看多了,但长时间孤僻的性格和迟迟不开口的症状让孩子的妈妈感到不安,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了,在江苏的各大儿童医院治疗无果,最终来到了上海六一儿童医院,找到温树勤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来医院的时候聪聪胆子很小,不和陌生人交流。眼神总是躲躲闪闪的,眼睛无法和温主任对视。有时候会乱跑,不会说话,专注力特别差,喜欢的东西也专注不了多长时间,玩的时间很短。经过温主任几个月的治疗,聪聪开始慢慢能张开嘴说话,能和家人进行互动了,之前不喜欢说话,现在也会看图说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聪聪奶奶带着聪聪来医院复诊,和温树勤主任聊到:本来孩子一句话都不会说,后来就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蹦,慢慢的拜拜再见都会讲了,也能认识卡片上的图片,现在已经进步很大了,老师都说他真的开窍了,现在也有意识说话了。

当医生首次诊断孩子为自闭症时,相信没有哪个家长是能够完全接受的。这个足以影响一个家庭、孩子一生的不幸消息,大部分家长都会经历从震惊、迷茫、质疑、侥幸、悲伤、自责、愤怒、埋怨、孤立,到接爱、重燃希望、挫折与失望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过程。但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我们始终相信,在这些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疼爱他们的父母绝不会轻言放弃。上海六一儿童医院建议家长:

1、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

自闭症并非不治之症,科学的干预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几乎所有患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通过合理的、个性化的科学干预获得不同程度的好转;相当一部分患儿成年后可以拥有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乃至结婚生子的能力;少数自闭症人士成年后还可能由于其独特的能力对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2、积极配合医疗。

家长在治疗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习专业训练方法,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回家后再进行生活泛化。让自己和孩子成为朋友,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不断学习和改进。这将会使孩子的康复道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