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载:在远古黄帝时期,南阳盆地之中建有一个诸侯谢国,古谢国因其微小,其人物事迹鲜有见于史册记述。至周代,周宣王为抵御强楚北侵,将其元舅申伯公名姜诚(朝中重臣)自宛北独山一带的申国继封至宛南古谢国旧址,亦称谢邑之地,依谢水筑谢城,并依照周代形成的“祚土命氏”、“致邑立宗”姓氏制度,子孙“别姜从谢”,肇启了中华谢姓的起源,距今已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全球谢姓以其千万之众,尊申伯公为受姓始祖,视谢邑谢国旧址为故里圣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之策后,海内外谢姓组织和个人回南阳掀起寻根问祖的热潮,此举因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有利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有助于推动祖源地区经济文化各业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经历了南阳民间谢氏组织的持续努力,南阳史学界对谢邑谢国谢城谢水,这一系列古代有谢字符合的地名展开了长期综合考证后,报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对谢氏发源今址进一步给予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5月,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地理、考古三所派出的专家组赴南阳会同原南阳行署史志办、地名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谢氏发源地今址这一历史迷案进行了多日考察,他们查文献史料,踏古迹遗址,鉴出土文物,遍查周边水系和相邻的古代地名,方国位置后,回郑州写出了“古谢邑今址考”铭文,确认古代谢国谢城谢邑旧址在今东西谢营村一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通知形式要求南阳侨办、外办转告海外谢氏华人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弘扬中华谢氏根亲祖地文化,东谢营村委于1988年冬月依照省社科院通知精神,筹资建起了“古谢国遗址”纪念碑,并在围墙上绘制了一批古图和历史资料。该碑建成后的数十年间引来了一批批谢氏团队不远千里万里回归拜谒、凭吊和纪念,形成中华谢人地标性建筑,架起了海内外谢氏联谊寻根的桥梁和平台。时光荏苒,走过30余个年头后,该碑因兴建之初受经济条件所限,基础质量用材较差,加之地势低洼,墙体破裂,碑体破损,杂草丛生,已形成危碑,急待复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喜2019年9月深圳谢氏寻根团回归至碑前凭吊瞻仰之时,看到如此破旧之象后,会长谢顺,副会长谢梓平先生顿生重修之愿,经历了一年来的对接设计和筹备,由深圳市罗湖区宝树志愿者协会联手.广东南雄市珠玑巷宝树联谊会,联合提出了重修古碑的具体方案,此举赢得了海内外广大宗亲们的高度赞誉和支持。

古谢国遗址纪念碑重修项目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需用花岗岩石材170余吨,已与惠州石材公司订立制作合同,工程总造价预算投入人民币200余万元,建成后的谢氏文化内涵及绿化、亮化、美化效果将呈美仑美焕之姿,成为祖地继中华谢氏文化苑之后,又一处风景亮丽的历史文化丰碑,实则盛世喜事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