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珠海的家庭教育专家苏主任,实时分享实用又易懂的家庭教育方法给大家。如果你也在育儿过程中感觉到困惑或者挑战,那么请一定要关注我,“苏主任Talk”让你轻松育儿,孩子成长健康又快乐!

“如果孩子哭了家长就立刻去抱起来,孩子知道只要他一哭大人就会来抱的话,以后就会以哭要挟大人”。这样的话,各位爸爸妈妈都有听说过吗?

老一辈的人更经常会说,你越抱越是容易把孩子惯坏,一哭就要抱的宝宝以后非常粘人。

竟然还有些人会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不哭的时候才去抱他,在他哭的时候就千万不抱,久而久之,就可以训练孩子不要哭,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

各位家长们,对于这些说法你们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苏主任是坚决反对“不哭才抱”的。那么哭闹到底应不应该抱孩子呢?下面就和大家详细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残忍!“哭声免疫法”!

01 残忍!“哭声免疫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育儿方法叫:哭声免疫法?这个育儿方法相当残忍,苏主任敢肯定所有当父母的人都难以接受。所谓哭声免疫法,其实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完整睡眠而且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只是,发表“哭声免疫法”的人,并没有告诉你残忍方法背后惊人的真相。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名为“哭声免疫”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的实施者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约翰·华生,他在1920年做过一个著名但是却残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验中,华生将9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以及其他毛绒物品放在一起,小婴儿可以自己玩耍。

但是只要小婴儿和小白鼠一有接触,华生就会用铁锤敲击铁棒,发出巨大的噪音。

一次又一次,只要小阿尔伯特接触到小白鼠,噪音就会响起,小婴儿就会大哭。就这样,小白鼠和噪音在小阿尔伯特的脑海里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联结。

最后,哪怕不再敲击铁棒或发出任何可怕的声音,小阿尔伯特接触到小白鼠依然会大哭。

可爱的小动物、毛绒玩具等以前令小阿尔伯特喜爱和充满好奇的东西,慢慢成了他的恐惧来源。只要接触到毛绒玩具,小婴儿都会大哭。

更残忍的是,对毛绒物品的恐惧已经根植到小婴儿的心底里,在之后反复多次的实验中,他始终没能恢复正常。

苏主任有话要说:因为太不人性,这一实验后来广受批评、臭名昭著。目前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其实与这个实验是一样的,家长培养了一个再也不会哭也不敢哭的孩子,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个完全不会哭的孩子,一个安安静静完全不恼人的孩子将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孩子为什么哭?

02 孩子为什么哭?

孩子哭的原因,一种是生理的需求,一种是心理的需求。孩子排除吃喝拉撒,这些生理需求时,还是哭闹。那么就极有可能是孩子心理的诉求了。孩子脱离母体,脱离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后,幼小的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本就陌生,环境的改变让她不安,不会表达的孩子,只能用大声的啼哭,来表达自己的不安,寻求母亲的温暖和安抚。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这很好理解,比如你跟伴侣抱怨他陪你的时间太少,这是你的情感需求,如果他长期视而不见,那么你一定会很受伤,你们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对小婴儿而言,他们也会有他的需求,然而他们却没有畅通表达的途径,他们只能通过哭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如果你置之不理,任由他哭泣,那就像被最关爱自己的人抛弃一样的痛苦和受伤。

03 无条件的回应

03 无条件的回应

哭泣和求安慰,是每个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最亲密的妈妈这里都无法得到安慰和回应,他的世界该是怎样的绝望?

对 1 岁以内的宝宝,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无条件回应】。先告诉、安慰宝宝「我在」,然后再看情况解决他真正的需求。注意,这绝对不是【无条件满足】哦。

三岁之前的孩子,父母要回应他们的任何需求。注意,这里说的是回应,而不是满足。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我们可以拒绝,但是要让他感觉到我们的关注和接纳。

你可以温柔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但是家里已经有一个同样的玩具了,今天就不买了。如果你很难受想哭,那妈妈陪着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亲子不能假手于人

04 亲子不能假手于人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尽量自己带孩子,父母给的亲密感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无论是保姆还是长辈帮忙带,没有人会如父母般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爱给孩子,尤其是外人,很多时候照顾你的孩子只是他们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热情,带着不得已的敷衍面对工作,你也可以想象这个人以同样的心态对待你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主任说

苏主任说

所以,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请不要犹豫,孩子哭了马上抱起他,马上共情关注他的需求。

在宝宝生命最初关键几年中,父母及时回应所带来的安全感、为孩子的内心注满积极的情绪,就像是为孩子积蓄了最大的精神财富。

即便他以后被其他困境包围,这些财富都不会消失。这些精神财富会给人以克服困难的力量、从挫折中恢复的本领,以及在其他关系中表达关爱、享受亲密的能力。

各位家长,你又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告诉苏主任,或者和大家一起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来自珠海的家庭教育专家苏主任,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家庭走向幸福。你想知道更多处理孩子以及自己情绪的好方法吗?欢迎关注“苏主任Talk”,你的每一次点赞、转发、评论、收藏都将是苏主任坚持高质量分享的最大动力源泉哦。

如果你有育儿、家庭相关问题,欢迎找苏主任哦。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