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说一下明朝的历史,虽然故事年代久远,但是说的都是大白话,大家都能看的明白(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应对评论区里的“明粉”了。本文只陈述史实,说一些事实,介绍一下“戚家军”最后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蟒袍像,

他因张居正的器重获重用,

但也随着张居正的垮台而垮台

提到戚继光的名字,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他是明代后期的一位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中国军事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军事家。他统率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家军”大多是在浙江西部地区招募的矿工、农民,吃苦耐劳、悍不畏死。在嘉靖晚期东南沿海地区的抗倭斗争中,“戚家军”百战百胜,把袭扰我国沿海多年的倭寇杀得闻风丧胆。到了隆庆(1567-1572年)年间,戚继光又奉命率领“戚家军”镇守北方的边防重镇蓟州镇,多次打败侵入长城的蒙古骑兵,大大改善了明朝在京畿附近的防御态势。

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支“常胜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在“南倭北虏”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而“戚家军”也和戚继光一样,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神话。甚至有人说,如果“戚家军”还在,努尔哈赤的八旗军肯定无法像后来那样横扫辽东。那么,“戚家军”后来的结局到底如何呢?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是怎样从历史上消失的呢?这就是本篇笔者要给大家讲述的故事了。

内阁首辅张居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咱们先从戚继光的结局说起吧。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曾经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1年后)被万历帝清算,戚继光因为攀附张居正也遭到御史弹劾,终被贬斥回家,连俸禄都被剥夺,以至于这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最后在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之中死去。

他带到北方的“戚家军”失去了灵魂和靠山,在北方变成孤立无助的“客军”。当初戚继光镇守蓟州镇的时候,处处“首重南兵”,而对原先由北方人组成的蓟州镇明军则很不满意。例如,在火器方面,戚家军早已开始装备较为先进的鸟铳(一种轻型火绳枪),而北方明军则“为图简省”,装备的基本还都是落后的三眼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到任之后就指出,鸟铳“北人不习、北匠造亦不如法”,所以“分发旧日毂中材官,以练北兵”。远道而来的“南蛮子”却成了待遇优厚的“教官”,土生土长的北方明军却被“戚少保”各种瞧不上,对“南蛮子”的痛恨是可想而知的。

《荡寇风云》中赵文卓扮演的戚继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在的时候他们不敢有所造次,但是戚继光一完蛋,蓟州镇总兵又换成了北方人,多年积聚起来的针对戚家军的怨恨很快就发泄出来。戚家军处处受到排挤不说,还成为了欠饷的重灾区。他们多次聚众讨饷,由此又成为了上司眼中的“刺儿头”。朝中官员说他们“气愈骄,行愈横,最难束也”,又说“南兵屡躁乃蓟镇痼疾”。戚家军在蓟镇的处境真可谓是举步维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万历二十年(1592年),戚家军却迎来了一个转机。这年春天,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大举侵略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援。明廷遂决定调集北方边军入朝作战,被征调的北方边军中就包括战斗力强悍的戚家军。

在出国之前,出任辽东经略的浙江人宋应昌考虑到戚家军都是从遥远的南方去朝鲜作战,很不容易,既是出于同为浙江人的同情之心,也是出于鼓励戚家军奋勇作战的目的,决定在正常军饷之外,给每名南兵“月支粮银一两五钱,行粮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银三钱,犒赏银三钱,共三两六钱”当时,北方边军士兵的标准军饷一年是18两银子,而南兵由于多了这一系列的补助,一年的军饷达到了43两银子,相当于标准军饷的近2.5倍。在如此优厚的待遇激励下,戚家军在朝鲜作战十分卖力,表现非常出色。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中,戚家军一路猛冲猛打,第一个冲上了平壤城头,立下了头功。朝鲜人在这次战役中亲眼看到“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

然而,这一次他们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平壤之战前,提督蓟辽诸军的李如松曾许诺“先登平壤者赏银万两”,然而,战役结束后,李如松却因为戚家军是南方来的军队,而把他们的头功给抹杀了。李如松的这一做法,给整个在朝明军的士气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宋应昌就说:“平壤首级大功未赏,各军意志似不如前”。《朝鲜宣祖实录》也记载:“当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为录功,是以南兵多怨对者……”这一事件导致的结果,就是“南北将领分为二心,彼此媒孽,是以功罪淆耳”。

明人所绘《李如松平壤之战图》,

这场战役中戚家军首先登上平壤城,

立下头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攻入平壤的赏银没了下文,宋应昌被解职回国,当初承诺的优厚军饷也开始出了问题。继任的征东经略以财政困难为由,开始拖欠戚家军的军饷。当时,在朝鲜的明军普遍军纪很成问题,掠劫骚扰朝鲜百姓的现象极其普遍,明朝自己都承认“朝鲜苦我兵骚扰特甚”。在这样大环境中,戚家军真可谓是一股清流,所以朝鲜百姓为他们“一路皆立碑颂之”。他们强悍的战斗力、严明的军纪和优良的作风,可以说为援朝明军争了光、添了彩。

韩国电视剧《惩毖录》中明军掠劫朝鲜平民的镜头,

这在史料中是屡见不鲜的,

而戚家军却在朝鲜保持着十分严明的军纪,

获得了朝鲜人的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壤之战后,又经碧蹄馆之战,明军同日军在朝鲜形成了对峙的局面。随后明日双方开始了谈判,在朝鲜的明军开始逐步撤回国内。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间,奉命回国的戚家军回到了自己的驻地石门寨。此时,天已入冬,由于朝廷欠饷了很久,这些远离家乡的军人一家老小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之中。终于,饥寒交迫的戚家军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他们集合起来向蓟州镇总兵讨薪,要求按当初承诺的双饷标准发放拖欠的军饷,并且兑现平壤之战中率先登城的赏银。而此时的蓟州总兵王保,早就看这些“南蛮子”不顺眼了,遂决定趁机以“倡乱”的借口对戚家军进行屠杀。

《明神宗实录》中对这次屠杀有详细的记载。《实录》中说,王保命令讨薪的戚家军徒手进入演武场,听候处置。“南兵已唯唯听命”,还以为朝廷要给他们一个说法。谁知道,“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紧接着,王保又命令手下将剩余的戚家军分成若干小队,一个个点名,凡是点到名的“随点随斩”,演武场上一时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这次屠杀遇害的人数,按《明史》的记载是“数百人”,而《两朝平攘录》则说“(一)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朝鲜宣祖实录》的记载则是“杀三千三百余口”。无论是数百人、一千三百人,还是三千三百余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万历二十三年的冬天,在蓟州镇石门寨,明朝针对讨薪的戚家军将士进行了一次血腥的屠杀。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

戚家军讨薪反被朝廷屠杀的地方

今秦皇岛市海港区的石门寨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发生以后,明廷内部对如何处理此事件也发生了分歧。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认为,南兵们虽然鼓噪讨要饷银,但毕竟没有造反的举动。王保故意设下圈套对其进行屠杀,必须派遣官员前去进行调查责问。然而,御史马文卿则认为“南兵大逆有十”,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也赞同他的说法。最后,石星的态度起了决定性作用,兵部以“南兵叛乱、王保平叛”为这次事件定了基调并上奏明神宗,昏庸的明神宗照准了兵部的定性,王保得以“定变有功”而加官进爵,其儿子也获得了封荫。

明神宗朱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戚家军,除了在石门寨被王保屠杀的那一大批人,其余的也不容与明廷。当时的御史马经纶上奏朝廷说:“南兵……今则渐成逆乱,若复过为姑息,不行尽数驱逐,遗患必深”。昏庸的明神宗照准了马经纶的建议,于是戚家军“余党尽驱南还”,曾经的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就这样在历史中烟消云散了。明廷如此对待功勋卓著的戚家军,可谓让人心寒至极。

所以《两朝平攘录》说,经此事变,“人心迄愤惋,故招募鲜有应者。”曾经是优质兵源地的浙西地区再也不可能为明王朝提供大量优质兵源了。到了二十多年以后,戚继光的侄子戚金率领着从浙江征调来的浙兵血战浑河,直到全军覆没,这次战役后来被网络上称为“戚家军的最后消亡”。然而,真正的戚家军早已经在万历二十三年的冬天被明朝自己消灭了。

在浑河战到最后的浙兵,不过是和戚家军都来自于浙江地区而已,实际上和戚家军并无什么渊源关系。然而,如果他们听说过自己的浙江前辈们曾经在石门寨经历的遭遇,那么还会不会如此为明朝拼命呢?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