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人口大省,光绪二十四年已高达3778万人。有意思的是,有清一代,从1646年(顺治三年)开科取士,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为止,259年间,山东只在三个地区出过六名状元,少得可怜。

这六人分别是:聊城:傅以渐、邓钟岳;济宁:孙如谨、孙毓桂;潍县:曹鸿勋、王寿彭。其中,傅以渐是清朝第一位状元王寿彭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考中,山东最后一名状元。

王寿彭(1873~1929),字次篯[jiān],山东潍县(今潍坊)人。他名字起得有气势——“寿彭”,有寿齐彭祖之意;“篯”是彭祖的姓,“次篯”,即仅次于彭祖。说到底,就是想和八百岁的彭祖一样长寿。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要寿比彭祖的状元的一生。

一、一笔好字 得中举人

和很多寒门学子一样,王寿彭年轻时家穷,在家乡混不下去,就跑到济南讨生活。正好有个叫朱猛的河南候补知府想请教书先生,王寿彭就应聘了去。教书之余再复习备考,同时努力练习台阁体楷书,以备考试之用。

台阁体是明代流行于官场的一种书体,光洁、方正,大小一致。因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喜欢这种字体,明初开科取士时,士子们皆用这种楷书答卷。字写得不好看的,即便真有学问,也可能名落孙山。

1902年,王寿彭踌躇满志地参加乡试。考官徐际春阅到王寿彭卷时,发现稀松平常,本不想推荐给正副主考,但又发现他字写得着实好,就犹豫起来。

一同阅卷的考官看了卷子,向徐际春建议道:“这人文章虽平常,却有一笔好字,是最合于殿试朝考的,如果通过了乡试会试,进翰林肯定有希望。老兄不如成全他,将来也是你的一个门生不是?”闻听此言,徐际春不再犹豫,就把王寿彭的卷子推了上去,王寿彭就这样中了第35名举人

二、一个好名字 助力中状元

第二年(1903年)是癸卯年,适逢光绪帝30岁寿辰,朝廷开恩科,加上应该举行的会试正科,就恩正两科同时进行。参加这一科会试的举人有306人,王寿彭得中第37名贡士。

会试后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有个与王寿彭同科的湖北考生,叫王葆清。这次会试他只中了第239名贡士,比王寿彭差得多。有一天,王葆清在睡梦中隐隐听说殿试开榜了,还听到远处传来状元游街的锣鼓声。他凑上去看,只见那状元的帽上写着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王”,第三个字是”寿“,中间的却看不清。

醒来后,王葆清越想越奇怪,为求应验,遂于考前请求更名为”王寿“。

1903年5月24日,殿试如期进行。王寿彭的卷子写得如何我们不知道,但他的名字却让阅卷者眼前一亮。因为再过一年就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如果点了一个名字中带有福禄寿喜的贡士为状元,那太后肯定高兴。而这个王寿彭的名字寓意吉祥,隐含天子万年之意,这不正合上意吗?

对录取王寿彭,光绪自然也不反对。

果不其然,一看到”王寿彭“三个字,慈禧龙颜大悦,大手一挥就点了他为状元。于是,这位穷书生因名字而走运,成了状元。

放榜那天,王葆清也急不可待地想知道结果。当看到一甲第一名是王寿彭时,他非常惊讶——只有一字之差啊!怎么会有这种巧合?大概改名真起了作用,虽未中状元,王葆清却也名列二甲,不算差。

三、从湖北提学使到总统府秘书

1910年(宣统二年),王寿彭被实授湖北提学使一职。提学使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正三品衔。去湖北上任前,他衣锦还乡,四处拜客。路过济南时,原来请他教书的候补知府朱猛专程带儿子前去拜见,并把王寿彭接到家里盘桓多日。

1905年,王寿彭赴日考察,根据考察见闻写了《考察录》,记录了日本的政治、实业及教育现状。他还创办两湖师范学堂,大力培养教育人才。在兼署湖北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湖北省行政长官)期间,王寿彭创立了预算制度,使教育经费得以专款专用,是为全国首创。

袁世凯当政期间,听说王寿彭是前清状元,遂调他来任职总统府秘书。后来民国总统更迭频繁,他一直在秘书位置上多年未动。

四、出任山东大学校长

不温不火地做了多年秘书,王寿彭很苦恼,觉得在新政府中,他这个前清状元再无出头之日。但状元的身份又一次帮了他。

1925年,张宗昌出任山东省主席,想找人出任教育厅厅长,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让这位”狗肉将军“大为光火。左右建议道,除了曲阜孔圣人家,能胜任的怕只有潍县的王状元了。张宗昌闻听大喜,立刻派人请来王寿彭出任教育厅厅长。

1926年,张宗昌组建山东大学,聘请王寿彭为第一任校长。

可是,这位昔日的教育厅厅长教育观念太过陈旧、保守,他不懂新学,要求全校师生在开学典礼及孔子诞辰时,身着长袍马褂,向孔子神位行跪拜礼;他还请来前清的举人、翰林任老师。类似的守旧举措让师生怨声载道,联名请愿要求校长辞职。无奈之下,1927年6月,王寿被迫递交了辞呈。

虽然迂腐,生活中的王寿彭却是平易近人的长者,他曾亲笔题写对联,送给在山大附中考试得了第一名的高中生季羡林,又另外给他题了一个扇面,录清代诗人厉鹗的诗于其上:

”净几单床月上初,主人对客似僧庐。春来预作看花约,贫去宜求种树书。“

在扇面尾处,王寿彭落款为:”羡林老弟正,王寿彭。”

当时季羡林才16岁,王寿彭作为教育厅厅长兼大学校长,对后辈竟如此谦恭,可以想见对小季羡林的触动有多大。不久,季羡林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走上了文学和艺术之路,终成一代大师。

五、流落异乡,结局黯淡

1928年4月,北伐军攻占济南,驱走张宗昌,并下令通缉其余孽,王寿彭赫然在列。王寿彭和家人仓皇逃到大连。好在当厅长时王寿彭还有七八千元积蓄,他把钱存到日本正金银行,定期取息,勉强度日。

1929年夏,王寿彭准备举家迁往天津,到银行取钱时,银行给他的竟是张宗昌在山东发行的军用票!显然,此时的军用票已成废纸。

王寿彭非常气愤。回到家后,他越想越难过,解下腰带就要上吊自杀,幸好被家人及时发现救下。家人多次到银行交涉,银行怕出人命,连说是误会,把存款如数返还王家。

当年腊月二十三,就在北方民间祭灶的这一天,王寿彭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时年56岁。

六、总结

欲与彭祖齐寿的末代状元,孰料天不假年。他一生颇得老天眷顾,晚年却又像被忘记了一般,再没有往昔的风采。

王寿彭死后,当年那位改名为王寿的王葆清很是伤感,送了副挽联,算是给王寿彭的一生做了个总结:

夙世界何因,登科织锦,名偶从同,至今传遍长安,独着小冠岐杜邺;
浮生原若寄,待终饰中,君翻先去,倘是碑书有道,天留直笔表林宗。

王寿彭虽然不是什么伟人,但也做过高官,成过一些事。从古到今,像他这样靠名字走运一生的,细数起来好像并不多。至于他的坎坷晚年,则是他自己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所致了。

北宋太宗年间状元、宰相吕蒙正曾感慨道:“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对王寿彭来说,则是“时也,名也,运也。

王寿彭名气不大,但书法颇有名气,时人常以得其墨宝为荣,山东大学的第一个匾额就是他写的,只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