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拔毛哥

当柴静直面杨永信,问他怎么治疗孩子的时候。杨永信微笑着说。

就是电击。

就是借助电休克治疗仪。

一边电他一边问他为什么要来这啊,还敢不敢啦。如果他回答错了就继续电。一直到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为止。

说这些话时杨永信一直是笑着的,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在炫耀着自己的功绩一样。好像确实也是他的功绩。

杨永信,山东省临沂市网络成瘾 戒治中心主任,被称为“ 全国戒网瘾专家” ,以使用电击方式治疗网瘾少年而闻名。“ 杨永信” 之所以存在,得‘ 益’ 于有一群忧心忡忡的家长—— 他们时刻担心着,“ 这一代的孩子” 会被恐怖的网瘾毁掉。

如果将视野继续扩大,我们则会发现不独中国的家长如此,世界各地的“ 过来人” 们都对下一代的孩子们忧心忡忡。在他们眼里,“ 这一代的孩子” 意志薄弱、没有上一辈的坚强精神,沉迷于虚幻的网络,恐怕要成为“ 毁掉的一代” 。

美国学者Douglas B. Downey 和Benjamin G. Gibbs 也注意到了这个社会现象。这两位学者发现对“ 这一代” 的担忧是如此的普遍,TED 演讲、畅销书等各类媒介都在火力全开的惊醒世人多关注这个严峻的问题。可是,与普遍忧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鲜有科学证据支撑“ 过来人” 的忧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这两位学者2020 年发表于AJ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上的文章—— Kids These Days: Are Face-to-Face Social Skills among American Children Declining?

本文聚焦于“ 过来人” 的一个重要忧虑—— 现在的孩子广泛的使用电子产品,他们的社交能力都要被毁了。通过本文,我们得到两个问题的答案:(1 )Ar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declining? 一代不如一代了吗?(2 )Does screen exposure diminishes children’s ability? 手机 毁了这一代吗?

要解答问题(1 ),我们必须将“ 上一代的孩子” 和“ 这一代的孩子” 进行比较,探寻社交能力下降的证据;要解答问题(2 ),我们必须考察解释变量(“screen exposure” )是否对被解释变量(“children’s ability” )存在显著影响。幸运的是,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为比较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提供了宝贵数据。该统计中心的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 Kindergarten Cohort (ECLS-K )是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儿童调研项目,ECLS-K1998 和ECLS-K2010 数据能够分别提供“ 上一代的孩子” 和“ 这一代的孩子” 信息。ECLS-K1998 和ECLS-K2010 两项调查的相同问题设计使得比较分析成为可能;同时,1998-2010 正好是美国电子产品普及和互联网普及的爆发期,这也为回归分析提供了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孩子的社交能力(social skills ),作者使用教师(及家长)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进行度量。上图中,长线代表教师对孩子社交能力的评价,短线代表家长对孩子社交能力的评价;实线代表“ 这一代孩子” 的社交能力,虚线代表“ 上一代孩子” 的社交能力。上图的描述统计信息以及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

无证据显示,儿童的社交技能下降了(一代不如一代)

我们得到了问题1 的答案,但问题1 的答案无法回应问题2 。“ 这一代孩子” 社交技能没有下降,原因可能在于这一代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了、家庭条件改善等等,屏幕使用仍可能对社交技能存在负向影响。因此,作者仍将继续考察屏幕使用对社交技能的影响。但对因果识别的一个挑战就是,社交能力差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玩手机(电脑等)。作者以孩子五年级时的社交能力为被解释变量,但在分析中控制孩子幼儿园时期的社交能力,这一操作能够降低各类未观测因素的不利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的表格呈现了回归结果,作者在同队列数据内使用“ 逐步回归” 法进行分析。首先,仅考察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加入各类控制变量;紧接着,逐步的加入父母培养(反映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参与程度)变量、SES (社会经济)变量、先验社交技能(幼儿园时期社交技能)变量。虽然第一列回归结果显示,屏幕使用变量对孩子社交技能存在或正或负的显著影响;但当控制变量逐步加入后,这些显著作用均消失。这表明,屏幕使用和社交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但无法证实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他队列分析及大量的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这一结论。因此——

无证据显示,屏幕使用会降低孩子的社交技能

至此,问题1 和问题2 的答案我们都已经获得。一代不如一代吗?没有证据!手机毁了这一代吗?没有证据!实证分析结果无法支撑社会大众尤其是家长们的忧虑。那么,为什么从美国到中国,“ 过来人” 们都如此忧心“ 这一代孩子” ?

当电影出现后,“ 过来人” 在疾呼: 电影要毁了这一代孩子!

当电视出现后, “ 过来人 ” 在疾呼 : 电视要毁了这一代孩子!

当电子游戏出现后, “ 过来人 ” 在疾呼 : 游戏要毁了这一代孩子!

当手机出现后, “ 过来人 ” 在疾呼 : 手机要毁了这一代孩子!

现在的 “ 过来人 ” 仍在大声疾呼 : 微信要毁了这一代孩子!抖音要毁了这一代孩子!蔡徐坤 / 肖战要毁了这一代孩子!

每当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社会流行出现后,“过来人”们感到陌生。“ 这一代孩子” 的生长环境和“ 过来人” 完全不同,这种陌生会转化为焦虑甚至恐惧:我们“ 过来人” 饱经风霜、饱受磨难、意志坚定… 难道“ 这一代孩子” 要在电脑/ 手机/ 抖音… 中迷失自我而毁掉吗?强烈的不安与强烈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驱使着“ 过来人” 们大声疾呼。但是,当技术、产品或流行变的普遍之后,之前的种种焦虑完全消失,回望之后这些焦虑甚至显得滑稽。

本文作者坦诚,研究具有很多局限(例如,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能否捕捉社交能力变化;屏幕使用负面作用可能体现在其他年龄段而非幼儿园到五年级等等),但本文是首次使用代表性数据对考察这一热点社会议题的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的数据质量、变量测度、因果验证等各个环节都会随着后续研究的推进而不断改进。面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是应警醒的是——

相比于“手机”,或许部分家长和“杨永信”更能毁掉“这一代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