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争第一是是个好事情,说明孩子有价值感想要去证明自己。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 找到他的价值感来源是什么

第二, 和孩子一起研究一下怎么才能得到第一。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哈,孩子想拿第一,通常是由需求的,这个需求就是价值感,有趣的是,几乎没有家长会去文为什么想要得第一,有的孩子想要父母高兴,当他拿了第一,父母会很开心,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办法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想要的第一,来讨好父母;

而有的孩子有完美的追求,他希望自己总是赢的、好的那一个,所以总是想要得第一,所以父母可以观察一下,孩子想要第一的动力是什么?

可以找到自己孩子的价值感来自于什么,有的孩子希望满足自己被别人关注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一般自我需求比较高,很希望外界对自己的反馈是肯定的,比较在乎评价;

而有的孩子的价值感来自于具体做某一件事情,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他目标明确有动力,希望最后的结果也是很好的。

第二呢,就是家长可以把当第一这个目标,变成一个和自己孩子一起参与一件事的过程。

也就是说,孩子想争第一,那就辅助孩子去拿到这个第一,看看到底得到第一要付出什么?做那些事情?才能做到?这个过程中,父母等于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会增进感情,还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精确知道,想要拿到第一需要做些什么,这是最好的教育实践,如果他通过努力的了第一,那下次他还会把重点放在过程中去努力,如果没有得到第一,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总结,去看看哪里做的不够不好,下次可以继续改进。

经过那么几次,孩子对于第一的欲望就会发生变化,他会总结感知这个第一的重量,也会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认知,这些就是孩子的成长。

那家长呢,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第一好不好,或者是讲大道理,因为没用,还显得啰嗦。闭上嘴迈开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去那个第一试试,就是最好的教育。

2

第一,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第二帮助别人。

孩子在学校需要有朋友。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关心、相互陪伴,不会感到孤独寂寞,这是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他们才能安心学习、玩耍。

由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不同,在不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中,孩子会感觉孤独:

如学校内课外活动,打球、跳绳、游戏等,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参加不了,成为孤独的旁观者;

孩子对身边同学的爱好不感兴趣,和周围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感到孤独;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妥协、谦让,不懂得关心照顾朋友,也是不合群的一个原因;

另外,学习成绩不佳,总是落后的学生,听不到表扬声,总觉得自己在给集体拖后腿,不敢和好同学交往,容易自我孤立,被孤单寂寞感侵袭,甚至导致厌学。

孩子没有朋友,家住要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是帮助孩子交到好朋友;

二是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暂时的寂寞。

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做一些反思,首先从自身找找原因,如自己的行为让别人讨厌而自己不知道,说话太直率同学接受不了,做事情小气自私同学不喜欢等等,找到原因后家长引导孩子改正,他会更容易和同学交往。

方法3、在阅读中找朋友

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孩子可以和书中的主人公交朋友,还可以与父母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不知不觉间,自己掌握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孤独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心灵充实才不孤独。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先做好自己。

3

剑桥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已经足以理解简单的财务课程,大多数孩子在7岁之前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财习惯。

无可争议的是,父母是影响孩子金钱观念形成的第一人。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所以父母无法回答的问题,就要用行动去解答,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学习的,或许一场画展,真的可以点亮一个孩子的绘画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