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第一场雪,每年总会准时刷屏。红墙白雪,让原本庄重威严的紫禁城多了几分温柔。今昔往昔雪依旧,只是古人已长眠。再多的温柔也只留下后人唏嘘感概,世人只记得秦始皇未建成的阿房宫,只记得当年紫禁城的百年兴衰,却忘了也曾有一座宫殿,远比紫禁城奢华,远比紫禁城庞大,远比紫禁城所承载的梦想要多得多,它所见证的兴衰远远不止百年,而那个它就是当年著名的大明宫。

大明”,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篇,按照西汉《毛诗序》所解释的,所谓“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名德日益广大。亦有释义,“如日之升,则曰大明”。

只是那一个远比紫禁城庞大而美丽的地方,逃不过星火,化作烟尘的宿命。

紫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明宫的前世

一、大明宫的前世

大明宫,并非如它的名字一般修建于明朝。公元626年唐高祖时期的某个夏夜,当时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北宫门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政变。那场政变李世民亲手射死的太子李建成,等唐高祖李渊得知消息时已是定局。玄武门政变之后,很快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又在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决定禅让帝位,自己退居太上皇。

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很快便开启了他的贞观之治。但退居太上皇的李渊对于这个坐在帝位上的次子,始终无法忘记玄武门政变的心结。晚年的李渊沉迷与琵琶,两耳不闻窗外事,但这也将他与唐太宗这个儿子之间的感情距离越拉越大。在统治上近乎完美的李世民自然也知晓父子之间的心结所在,如果能让他与李渊之间的关系能得以缓和,对李世民来说那是求之不得再好不过。

李世民(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明宫未建成之前,从唐高祖李渊到唐高宗统治前期,政治中心一直位于太极宫。但太极宫当年的修建,忽略了地形与气候的问题,每到夏季,太极宫内既潮湿又燥热,这让早年征战落下一身伤痛的李世民十分难受。因此,每到入夏唐太宗都必须外出避暑。他本想让父亲李渊一同外出避暑,但没想到自己被父亲果断拒绝。原本关系紧张的两父子,矛盾进一步加大,这也让唐太宗头疼不已,他成为了圣明的皇帝,但孝子二字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

公元634年,时任监察御史的马周上奏请为太上皇修建一处新的宫殿避暑,而当时的居住于长安城北苑大安宫的李渊也已经年事已高,不再适合长途跋涉。唐太宗一听,立马接受了马周的奏请,为表孝心又立即命人勘测新的宫址。唐太宗最终决定择址“龙首原”,并开始了新宫建设,这就是大明宫的前身永安宫。

只是可惜,李渊未能等到永安宫建成那日便离世了。随着李渊的离去,大明宫的修建停止了。

李渊(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如日之升,则曰大明

二、如日之升,则曰大明

唐太宗驾崩后,他的儿子李治继位。说到唐高宗李治,历史对他的评价其实多年来褒贬不一。在较早之前,在众多的历史评价中对他的评价大都带有贬义性质,认为此人懦弱平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唐史更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其实唐高宗并非完全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而大明宫的成功修建,与唐高宗以及他的皇后武则天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

唐高宗李治自登基以来勤于政务,历史上对他的时期有“贞观遗风”以及“永徽之治”的评价。这位勤于政务的皇帝,最大的叛逆大概就只有在立后这一件事上多了些任性,当年的他坚持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在公元660年之后高宗经常犯头晕目眩且有风湿之症,为了能更好修养,摆脱太极宫恶劣的条件,大明宫被提出重新修建。

工程开展十分迅速,不过十个半月的时间,这个庞大的工程便顺利完工。史料记载:龙朔三年,移宫队伍将蓬莱新宫作为含元殿。二十五日,唐高宗开始在紫宸殿听政,接受百官朝贺。唐高宗李治终于可以带着自己心爱的皇后离开太极宫来到新宫,并在元日接受百官朝拜。从此,李唐皇室的政治中心由太极宫向大明宫转移,大明宫将作为新的政治中心重新开始,而这里正是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的中心的新起点。

李治(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大明宫中“大明”二字的释义,大唐的繁荣如日之升。在唐高宗李治与武后的共同治理下,在这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北达贝加尔湖一带,南到越南中部。这一版图至少维持了三十二年之久,大唐的铁骑一次又一次穿过沙漠,平定了一次又一次叛乱,丝绸之路前所未有畅通。它不仅为大唐以及当时的长安带来许多新奇异物,更是加快了人口的流动,文化的输出与输入,在这一时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空前活跃。

也正是在大明宫这里,武后武则天一步步向那个当时只有男人才配坐上的帝位靠近,最终在历史的见证下于公元690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政起开元,治宏贞观。

大明宫又何止是见证了一代女皇的传奇,随后而来登上帝位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在这里实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一时间将大唐推到了顶峰。但,也是这个见证了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

武则天(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只识紫禁不识“卿”

三、只识紫禁不识“卿”

华清池边,太液池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今日依旧耳熟能详,当年盛世,也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添了或轻或重的一笔。只是不知,如果能重新选择。当年的唐玄宗知道安史之乱将为大唐的兴衰埋下祸根,爱情与权力他又会如何选择?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元气大伤,尽管曾有过短暂的“元和中兴”时期,但依旧无法挽回大唐衰落的命运。《旧唐书》中写到,公元880年唐僖宗时期,黄巢率军攻入长安与唐军交战三年之久,宫殿、寺院、庙宇、官署几乎被焚毁,大明宫遭到了第一次极大的破坏。然而平息了黄巢之乱不到五年,李茂贞的岐山军攻入长安后一把火将正在修复的大明宫进行了二次破坏。而最终的焚毁,则是在当时朱全忠的命令之下彻底废毁长安城,熊熊的烈火一点点吞噬着这座宏伟的宫殿,同时也在一点一点吞噬着它曾经的辉煌。

王维当年笔下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最终都化作瞬间的花火,而后熄灭殆尽,曾经的繁华如同过眼云烟。今人只记得紫禁城的红墙,早已忘却当年大明宫内那一曲《霓裳羽衣曲》了吧。

杨玉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所有的故事,所有繁华兴衰,终是会落幕。新一轮明日又从东方冉冉升起,过去只能落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最终布满尘埃。它们或许有一日会被人重新记起,也或许再没有记得它们曾来过。

迷糊之间,恍若回到那个盛世大唐,鼓声依旧,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似乎又看到武帝与高宗又站在那高台之上,一览他们的江山,看长安城无尽的繁华。眨眼之间,又到太液池旁,波光粼粼一如令狐楚那句“雪霁长杨苑,冰开太液池。宫中行乐日,天下盛明时。”那般,直让人叹岁月静好。麟德殿内歌舞升平,葡萄美酒,又叹,人间,值得!

如此风光,今夕何夕,只顾当下浊酒一杯,当赏曲《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