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我是胡同】原创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场口地区的老旧街区。传统文化保护一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

一说起几十年来的北京城市规划变迁,每个人都知道曾经有个著名的“梁陈方案”,那个年代所经历的规划之争,至今仍经常成为讨论的焦点。其实,除了梁思成、陈占祥的方案外,还有一个人在当时提出了“新城市”方案。

此人便是华南圭,时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今天我们来说说华氏祖孙三代——华南圭以及他的后代华揽洪、华新民,为了这座古都的文化传承,三代人几乎做着同一类事情。

华南圭——“新城市”计划

关于华南圭的经历,“我是胡同”曾给大家做过介绍,这里再简单说下“新城市”方案是怎么回事。

“梁陈方案”的核心是在城西三里河一带规划“行政中心”;华南圭的“新城市”方案,则是在西郊五棵松建设“新城市”,并规划了道路网、工商区、住宅区、文教区、公共建筑、行政机关、公园、剧场和地下车道等。

二者的区别,“梁陈方案”解决的是中央政府行政空间,而“新城市”则是一个综合城区,也许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常说的“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鼓楼下的传统片区)

在我个人看来,“新城市”理念的价值绝不亚于“梁陈方案”。只可惜,前苏联专家的意志占了上风,两个方案都退出了视野。一场围绕旧城、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的革新开始了,接下来的就是城门、城墙被拆,大量胡同被拆,很多经典的传统建筑也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迁中的潘家胡同与贾家胡同)

华南圭出生于1876年,后考取秀才,进江苏高等学堂,学习了法文,后入京师大学堂,1904年初官派到法国巴黎公益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成为该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10年,他携波兰籍夫人回国,就在北京安了家。回国后曾担任北平特别市工务局长,新中国建国后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

如今,我们身边很多建筑或项目都有华南圭参与的身影,如中山公园的建设、景山的开放、密云水库的修建等。

华揽洪——《重建中国》

华南圭安家在了“无量大人胡同”19号。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中西合璧风格的宅院。在这个胡同宅院里,儿子华揽洪出生。

所以从华南圭到华揽洪,对于北京胡同,都有极深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红星胡同只剩了半截。这里即原来的“无量大人胡同”)

1928年,华南圭将儿子华揽洪送到法国去学习。巧合的是,华揽洪与华南圭在法国同一学校毕业,而且在法国期间同样找了一位外籍太太。二战时,华揽洪参加了法国反纳粹地下党,看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后得到启发,决定回到中国。

更巧的是,华揽洪回国后,也是在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工作,曾任第二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并于1952年受北京市政府的委托设计了北京儿童医院。这在当时是亚洲最现代、最大的儿童医院。梁思成曾赞:“这几年的新建筑,比较起来,我认为最好的是儿童医院。这是因为建筑师华揽洪抓住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不论开间、窗台,都合乎中国建筑传统的比例。因此就表现出来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

上世纪五十年代,华揽洪结合专业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看法,其中包括批判政府只把重点放在办公楼的建设上,而不太注意平民的住宅。这些提法遭受了激烈的批判,后来被打成了“右派”。

70年代后期,华揽洪偕夫人定居法国。在法国期间,他用法文写成了《重建中国》一书,其中对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借鉴。后来,此书由新华社驻巴黎记者李颖译成中文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揽洪与《重建中国》。来自网络)

从华南圭到华揽洪,都对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做了很多思考,所以,“我是胡同”在这里提醒大家,探讨几十年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得失,不光是要了解“梁陈方案”,也要全面了解华南圭、华揽洪的“华家”体系。

华新民——《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

在华揽洪90岁寿辰时,由于他一生对建筑、对城市建设艺术,尤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非凡贡献,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其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不过,在他93岁高龄时,却不得不为保住“无量大人胡同”的宅院而与开发商对簿公堂。

他小时候居住的“无量大人胡同”早在十年特殊时期更名为了“红星胡同”。他的那处19号宅院,也已更改门牌为53号。

2000年,在金宝街项目中,包括红星胡同53号以及蔡元培故居(东堂子胡同75号)等,均在拆迁之列。这个时候出来替华揽洪处理法律事务的,是他的女儿华新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星胡同(无量大人胡同)一角,金宝街“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们,占据了曾经的大量宅院)

华新民1954年出生在她的祖父一手建造的无量大人胡同19号院。她继承了祖父及父亲对于建筑规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在看到现代城市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后,她四处奔走为保护胡同而疾呼。

根据她掌握的一手材料和见闻,她出版了一本《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里面记录了很多胡同的命运。这本书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时,很多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与保护者,纷纷前来找她签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吉巷,正在搬迁中的“故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对于华南圭、华揽洪、华新民来说,北京这座悠久的古都,就是他们的故乡;胡同与一方小小的庭院,就是他们的故乡,就是他们精神的寄托。

可每个人的故乡,命运并不相同。

你的故乡,还好吗?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均为作者原创拍摄,严禁盗转。欢迎持续关注“我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