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2020,以美联储为首,大量的增发货币,通过各种注入世界各级市场,贫富差距来到了历史峰值:有钱人越来越富有,更多人的财产反而在加速稀释。
这些增发的货币是如何稀释资产的呢?
坎蒂隆效应
假设5个同学坐在班里,每人兜里有10块钱。
午饭时间到了,进来一个卖肉夹馍的,捧着5个肉夹馍,一个卖10块。
大家虽然饿,但是手头紧,舍不得花钱。
这时候班主任说话了:我给你们每人再发10块钱好了!吃!
既然有人发钱,那就吃!大家期待的看着班主任挨个发钱。
注意:无论是一间教室还是一个社会,发钱都是有先后顺序的,要一排排的发。
第一排的同学先拿到钱,立刻用20块钱买了2肉夹馍。
卖肉夹馍的马上意识到,这屋里的钱比自己想象的要多!最重要的是,现在有4个孩子还没吃饭,只剩下3个肉夹馍。
涨价!
第二排的同学拿到钱时,发现一个肉夹馍要15块钱了。
第三排和第四排,分别花了20块买一个肉夹馍。
最后,第五排的同学虽然也拿到了10块钱,肉夹馍的肉已经卖完了,除非他愿意花20块买没有夹肉的白馒头
重点来了!同样收到了10块钱,最后按照市价:
第一排同学的资产是2个肉夹馍,超过了40元;
最后一排的可能攥着20块钱在饿肚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出为什么。
请注意,以上还是每个人都发10块。
在现实中,后几排获得的钱会更少,也会更慢。
这就是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新增的货币是逐渐流向社会,优先获得的人群先获利,并推高资产价格。后面的人虽然钱也增加了,资产却在缩水。
不知不觉间,前排占了后排便宜,上游掠夺了下游,收入的再分配悄然完成。
2020年,这个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那么,事情是如何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
货币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货币就是债务。
在原始社会的一部落,小明打鱼,小红采果。
每天,小明会用1条鱼,跟小红换5颗果子吃。
某天,小红想吃一天素清清肠胃,明天再吃鱼。可天气炎热,今天采摘的5颗果子,明天大概率会坏掉。
于是当天,小红依然给了小明5颗果子,但是约定这条鱼明天她再来拿。
小明收下果子点点头,欠下了1条鱼的债务,直到第二天还给小红,这笔债务消失。
后来小红经常性吃素,小明欠的多了,就开始用贝壳代替债务。
这些货币的背后,是小明的个人信用所支撑。
封建社会
后来各种村级干部各种撕逼,呼呼啦啦打了好久,其他人都死绝了只剩下一人,成为了皇帝。
此时货币的背后,是封建政权,也就是皇帝的信用作为支撑。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国库有多少家底,但是没关系闭眼花就是,毕竟人家是皇帝。
皇帝不能给下面的大臣发米发面发时令果蔬吧?太麻烦,也太掉价,就发银子和铜钱。
呐,爱卿啊,拿去换吃穿用吧。
这时,大臣们手中的货币,是皇帝承诺的债务,大臣捧着银子再到二级市场 — 也就是菜市场 —去兑现成实物。
如果皇帝的位子不稳,货币也就没了支撑的信用,老百姓就不愿意再接受这种货币。这时,即使朝廷没有疯狂印钱,市面上的钱也会越积越多,而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么多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个政权的末期,都会发生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现象。
那么,如果流通的货币少了呢?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但是因为各种原因,造钱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卖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以流通的钱却越来越少,钱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值钱:今天一个铜板买一个馒头,过两天可以买俩。
于是,除了必要的开销,大家争相存钱。钱的价值越来越高,产品相对的越来越便宜,最终许多实体入不敷出,纷纷破产。
这就是通货紧缩。
公元817年,唐宪宗实在没辙了,甚至颁布了《禁私贮见钱敕》,禁止存钱!
给你们一个月时间去花钱!一个月后,凡家中存款超过5000贯的,平民直接打死,达官贵人流放,并从没的收财产中取出1/5奖励告发者。
狠啊!
所以,货币就好比吃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现代社会
时间到了现代。
之前我们所说的银子啊,铜板啊,都是实体钱。现在,实体钱(纸币和硬币)的流通数量仅占总货币量的3%-8%,其他的都在数字中流通,诸如叮咚您的支付宝账单已生成。
由此,货币的创造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从上而下:一个人的贷款(也就是债务),并不是另一个人的存款,而是银行创造出来的。
派生存款
小明往银行里存了100块,拿到存折的瞬间,银行可以任意处理这100块。
银行按照规定,留下了10块存在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90块贷给了小红。
小红的90块没花,出门左拐,存入了另一家银行。银行留下了9块存在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89块又贷给了另外一个人。
这就是现代货币的主要来源之一:派生存款。
在10%的存款准备金限制下,小明最初的100块存款,经过不断循环,最大可以增长为将近1000块的贷款。
美国更牛,2020年3月26日存款准备金降到了0%,存多少造多少!
债务增加的意义
为什么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债务?
因为一个人的债务,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假设贷款比例是收入的10%:
小明在小红的店里买了一套衣服,他的收入是100块,银行贷给他10块。这10块是小明的债务,也是小红的收入。
而小红的收入增加,会提高她的贷款上限:她的收入是110,现在可以贷出11块了。
小红现在有了121块,又将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并继续提高他的贷款上限。
133块。。。
146块。。。
161块。。。
而对于银行来说,只要能把钱贷出去,就能稳稳当当的吃利息,这买卖谁亏谁赚了跟他们没啥关系。
唯一的风险就是还贷违约。
怎么办呢?
自然是贷款给最稳当的行业!于是,房地产成为了银行贷款的首选 — 最不济收回房子,总是赚的。
全球主要国家的房价一路攀升,许多人买到了自己本来负担不了的房子,银行也迎来了最黄金的岁月。
事情发展到现在,还可以接受。不管怎么折腾,市场总会自我调节。
当经济周期性下行时,许多人还不了贷,银行就会收紧贷款,大家勒紧裤腰带,一起挤挤脓包,让市场淘汰一些出问题的企业,并期待之后的百废待兴,屡试不爽。
富人更富
直到2000年,一切都变了。
好日子过惯了,吃一阵子苦这种事,连想一想都觉得难以忍受。
日本人首先拒绝挤脓包,日本央行施行量化宽松,开始了左手印钞右手买的开挂人生。
直到现在,日本央行已经买下了80%的日本ETF股票,宛如饕餮。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央行不会破产。如果快破产了,就会印钱阻止破产,这是法律允许的。
一个不会破产的机构,通过自己印钱买了很多东西,是不是听着有点赖皮?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小布什如法炮制,美国央行开动了7000亿的印钞,通过购买不良,直接向银行和大型机构注资,开了日本之外的先河。
再如瑞士央行,为了让瑞士法郎贬值增加出口竞争力,一直是印钱届的翘楚。
单说2020的阳春三月,趁着美股一片哀嚎。美国印钱他也印,然后疯狂买入美股。
到了2020年3月底,仅五大科技美股的持仓,已分别高达:微软45亿,苹果44亿,亚马逊32亿,谷歌27亿,脸书16亿。
当月平均仓位增幅高达22%。
效果立竿见影:从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4月(YTD),美国标普500指数中,这五家科技公司的股票平均涨幅为10%,而其余的495家公司整体下跌10%。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明明这么烂,股市却越蹿越高,富人也越来越富有。
穷人更穷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例:从2008年至今,美国政府发行了巨量国债,美联储印钱购买,再注资到各大亏损企业和金融机构。
国债的信用来源于国家税收,实际上就是:用纳税人的钱去填补企业机构的亏空。
这就好比大米没人买了,入不敷出,米厂快要破产了。这时候出现了个时间机器,把村里人明年后年大后年的工资都取出来,买了今年的大米。
结果呢?
米店老板喜笑颜开的提了辆跑车。
而对于汤姆来说,明年,他家隔壁本来该建一所小学;
杰克后年生了场大病,住院费本来应该便宜些。
现在都没了,因为村里太穷了,钱都去买了大米。
同时因为坎蒂隆效应,他们的钱也许多了,也许没多,但资产却在缩水。
他俩隐约感到有什么地方不对,但是又说不上来是什么。
因为货币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改变了,有的损失,他们看不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