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导语:

不在北京,就很少有机会听到东交民巷这个词,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这个地方是与耻辱挂钩的。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大兵在那里轮奸了一名北大女学生,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外国使领馆和兵营了,光想想就让人喘不过气来。毛主席说,那是长在中国脸上的疮疤,倒是不假。

东交民巷位于北京东城区,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天安门广场东路,全长1552米,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元朝时,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整条胡同,称为江米巷,是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到明代才被分为东西两条胡同。明清时期,东交民巷是“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此修建了“迎宾馆”,作为外国使团临时居住区。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英、法、德、俄等国得以在此设立使馆。1860年《天津条约》的签订,让东交民巷正式成为外国使馆区,英、法、美等国纷纷在此建起风格各异的使馆大楼。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七款规定:

“大清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

《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列强在东交民巷所在的地面不到整个胡同的二十分之一,清政府也还有行政管理权;条约签订之后,整个东交民巷被列强占领,中国人不能在此居住,也不能设立行政机构,行政管理权也全部归属使馆区。

列强还逼迫清廷给予驻兵特权。一时之间,东交民巷成了列强兵营。其中,兴国路1号的英国兵营最大,有800多间房屋;沙俄驻兵最多,常驻骑兵百余人。整个使馆街周围建起了6米高的围墙,墙上设有铁门,建有碉堡,门口24小时警卫,在使馆街大门外,有一个常年贴着的告示,警告中国人不得进入: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

东交民巷俨然是一个不受中国管辖的国中之国,成为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耻辱。晚清一位诗人写道:“长安门外御河桥,轿马纷纷事早朝。不料皇宫居冠地,炮台高筑欲凌霄。”一个堂堂的主权国家被践踏成这样,诗人除了悲痛和无奈,又能如何?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49年春,毛泽东提出,未来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就是要“另起炉灶”,对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概不予承认,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 在新中国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只把他们当做外国侨民对待,但应予以切实保护。”

虽然历史上有先例,有些国家独立后继承了旧的外交关系,以得到那些国家的承认。但承认旧的外交关系,意味着要承认一些旧的条约,包括不合理的、有损国家利益和主权的那些内容。“我们不这样做。”周恩来说,“新中国不承认一切旧的外交关系。”

1949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生动而又不失幽默地阐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因为帝国主义分子的铁蹄践踏过。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1949年3月5日—13日,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会上正式确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周恩来也明确指出: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 在我国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 这种情形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再打扫 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放弃了沙俄在华的特权,宣布将东交民巷的原沙俄兵营改为外交人员宿舍;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把兵营让给了荷兰;抗战胜利后,意大利和日本的兵营被中国收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交民巷内还有英、法、美、荷等国的兵营,如何解决这些兵营问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

要穿过东交民巷

要穿过东交民巷

毛泽东比喻东交民巷是“长在中国脸上的疮疤,一定要彻底根除”。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解放军要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二是要经过东交民巷。2月3日,接管的解放军浩浩荡荡开进北平,全副武装地通过东交民巷,向列强宣示主权,展示国威。

各国领事馆门窗紧闭,那些平时对中国人颐指气使的外国人只敢躲在玻璃后偷偷观看、拍照。中国军队的钢铁洪流隆隆地驶过使馆区,不仅大长中国人志气,对帝国主义也是极大的威慑,这充分说明毛泽东让解放军必须穿过东交民巷的英明!

限七天内交出兵营

限七天内交出兵营

1950年1月6日,解放军北京军管会在使馆街的大门旁贴了一张公告,内容如下:

一、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 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 消,自应收回。
二、此项地产上所建筑之兵营及其他建 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
三、目前此项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之需要,先予征用。
四、此项征用,自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

中国的强硬要求让美国“总领事”柯乐博焦急万分,他马上让人把公告内容译成英文传到美国国务院,同时联系了其他国家的“领事”商讨对策。

第二天,英、法、荷、比诸国“领事”聚到美国使馆,商量如何应对中国的撤离要求。柯乐博希望大家都不要交出兵营,但他的建议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尤其是英国领事高来含,显得极不在意。

原来,高来含看到中国的公告后,马上向中国递交了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的照会,因此,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鉴于高来含的态度,中国政府决定暂缓收回英国兵营,让人把英国使馆门外的公告揭了下来。所以高来含以没有接到中国方面通知的理由,提前离开美国使馆。

美国两次抗议均遭拒

美国两次抗议均遭拒

1月9日,柯乐博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指示,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辩称:按照《辛丑条约》的规定,美国政府享有东交民巷22号(美国兵营)的所有权,同时,1943年1月11日同中国签订的条约也重申了此权利。美国早已把兵营改造成了美国总领事的办公楼,希望中国不要采取任何侵犯美国政府权利的行动。

柯乐博没想到的是,他的信刚送到北京政府外事处就被退回。外事处工作人员严正地告诉他:中美没有外交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美国人只能算是侨民,而不是所谓的领事,没有资格代表美国与中国政府交涉。

柯乐博不死心,在规定日期的最后一天,即1月13日,又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叫嚣:如果中国政府对美国领事馆采取行动,美国政府将认为权利受到了侵犯,那样的话,美国将关闭在中国的所有领事馆,撤走所有外交官。

柯乐博这次聪明了,他委托英国政府代为转交第二封信。英国政府认为不应对美国事务坐视不理,却又不愿破坏刚与中国建立的关系。于是让高来含只负责传话,不要被中国误会英国与美国搅和在一起。

可实际交信时,高来含的态度却很倨傲,他对中国外交部欧洲和非洲司司长宦乡说:“贝文先生(英国外交大臣)对情况的发展很不安,他希望中国当局不要忽视过去条约中给予使领馆的权利。”

宦乡毫不客气地回敬道:“你所说的权利,是过去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给予的,新中国绝对不允许它的存在。那些兵营是中国人的耻辱,也是来侵略中国的外国人自己的耻辱,只有去除它,才能改进我们彼此的关系。”

宦乡本想把信再退回去,考虑要还要向中央汇报,便未退回。他对高来含表示,柯乐博不能代表美国政府,我们也不接受这封信。考虑到中英刚刚建立的关系,我会向中央汇报后再把信退给他。高来含连声道谢,尴尬离去。

北平铁腕行动

北平铁腕行动

13号当天,宦乡把柯乐博的信件抄报给中央,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电告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北京军管会不久接到毛主席回复:同时1月13日电,贯彻征用命令,并准备让美国将所有在华之旧领馆全部撤走。

1月14日上午,对外国兵营的接收工作正式开始。荷兰、法国等国家的交接挺顺利。但当军管会代表准备与柯乐博交接时,柯乐博心存妄想,称“此为美国政府财产,我代表美国政府提出正式抗议!对此项征用引发的后果,你们要负全部责任”。

李幻山代表严肃地对他说:“柯乐博先生似乎有意违抗军管会的命令,我严肃地告诉你,今天是最后期限,如拒不交接,由此引发的后果,不是我们负责,而是全部由你来负责。”柯乐博意识到再挣扎下去没任何意义,只好答应在两日内办完交接。

1月16日上午,李幻山等人如期来到美国使馆,检查全部楼房已经腾空后,与美方办理了交接手续。

4月4日,军管会主任聂荣臻发布第二十九号命令,要求英国也在一周内交出兵营。4月11日下午,英方完成交付。

继北京之后,上海、天津等地的外国兵营也相继收回,列强在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中国驻兵权,终于像伤口上的一块痂那样被我们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