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盗墓笔记》剧照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当中,最为不耻且令人发指的行为便是盗墓。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死者为大,以死者安息最为重要,普通人往往都会敬而远之。但盗墓者却常常打破死者的安宁,甚至还会盗取墓中的陪葬品以求得巨额的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式较为简陋的墓葬

不过自古以来,盗墓现象就从未终止过。即便是在如今,仍然有人铤而走险盗墓求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认为,人死后将会前往另一个世界生活。为了继续享受生前的物质条件,所以生者要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置于墓中供其使用,这才会吸引无数盗墓者前往地下搜索。

相传在三国时期,曹操曾经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公开盗墓,并以盗墓获得的陪葬品作为军需以供养军队。所谓的"证据"便是东汉末年名士陈琳所撰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但实际上该说法存在着相当多的疑点和不合理之处,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皇李世民的墓葬

自古以来盗墓现象层出不穷

最早的盗墓事件已经无法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在西周王朝建立至战国末期这段时间内,盗墓现象一直非常普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当时的殉葬制度已经发展并接近成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这才会吸引无数盗墓者铤而走险遁入地下。可以说,盗墓现象是和殉葬制度几乎以相同的时间出现的。

从西周开始,殉葬制度就已经变成了一种定制。随着生产力和物质生活基础的提高,古人在满足自身日常生活需求之后开始考虑到身后之事。通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古人发展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殉葬制度。

前言已经提到,古人认为在生者死后,如果在墓中放置陪葬品,那么就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物质生活。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将活人置于墓中,仍然可以伴随死者一同前往另一个世界,这才会演化出极为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墓葬习俗中的陋习活人殉葬

活人殉葬制度从西周开始就出现了,一直持续了千余年之久。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对此,《史记·秦本纪》中曾有相关记载: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

到了明王朝统治时期,明皇朱祁镇颁旨下诏,宣布永远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一延续了千余年的残忍制度这才得以废止。此后历代明皇皆遵循祖训,都未采用活人陪葬。但到了清初时分,该制度又再次成为定制,在康熙帝继位后又再次予以废除。至此,活人殉葬制度终于彻底被历史所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的明皇朱祁镇

不过盗墓者却并不对活人殉葬有任何兴趣,而是对殉葬制度内的殉葬品有着极大兴趣。帝制时代的中国一直以皇帝为尊,皇帝不仅拥有子民的生杀予夺大权,还可以享受帝国内最为优越的物质条件。所以在皇帝死后,皇帝自然会将许多珍贵的宝物带入地下陪葬,这也就注定皇帝墓中的陪葬品最为丰厚。皇帝之下的便是宗室成员和王公贵族,这些人的墓葬中通常也会有许多珍贵的陪葬品,但无法与帝王陵寝相比了。

殉葬制度并非是统治阶级或贵族阶级的专属,普通百姓也会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安置在墓中,但没有盗墓者会对普通百姓的墓穴产生兴趣,这也就注定帝王陵寝、贵族墓穴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偷盗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盗墓者所留下的盗洞

在当代考古发掘中,常常发现很多帝王或贵族的墓葬出现盗窃过的痕迹,如盗洞。但具体丢失了哪些珍贵的陪葬品我们却不得而知。盗墓者之所以会盗取这些陪葬品,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陪葬品能够换取高额的利润,以获得丰厚的物质生活。但对于这些陪葬品的流向,盗墓者则通常漠不关心,即便是转手至国外也无关紧要。这就导致很多文物都流向了海外,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

不过,地位尊贵的墓主人也知道自己死后大概率会招来盗墓者的觊觎,故而设下了重重机关以守护墓葬的完好。如今被广为人知的大型墓葬便是秦始皇陵,经过考古专家的探测,发现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致命机关,就是为了阻挡盗墓者接近的脚步。墓主人在想要获取安宁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葬内所使用的机关复原图

曹操"设"摸金校尉盗墓以充军需

随着近几年的盗墓小说和影视剧的推出,很多人都对摸金校尉这一词耳熟能详。这一词并非是小说中虚构而来的,而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当时的汉廷已经衰微至极点,整个东汉帝国也已经支离破碎,各地诸侯互相攻伐,为的就是争夺天下,进而开辟新的封建王朝。

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北方的控制权,从少时的好友转化成了一生的宿敌,并在时势的驱使下不得不进入战争状态。战前,袁绍曾经命帐下幕僚陈琳为其撰写《为袁绍檄豫州文》,也就是俗称的讨贼檄文。讨贼檄文的意义只有一点,那就是为袁绍提供一个出师之名,这在中国古代史中非常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讨贼檄文的袁绍

为了使发布檄文一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通常都会在文中对敌方进行污蔑或罪行的夸大。对此,《后汉书·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中曾记载:

"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上述材料明确提出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词,并一针见血指出了曹操命人公开掘墓,盗取墓中陪葬品的"事实",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武帝曹操

首先要对这份檄文中的合理之处进行分析,这封檄文的内容绝对不可能都是凭空捏造,那么不仅不会得到其他诸侯的认可,就连百姓也不会轻易相信檄文的内容。也就是说,这封檄文的内容是真假混合,以真实事件迷惑人们相信虚构的事件,再对虚构的事件进行夸张的描绘,就能彻底发挥这篇檄文的作用。从这一逻辑出发,证明汉代确实常有盗墓的现象发生,而且应当非常猖獗。

其实盗墓最为猖獗的便是东汉末年的权臣董卓了,他曾经对洛阳古都的帝王陵寝进行过疯狂的劫掠,为的就是墓中的陪葬品。而陈琳之所以提出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进行盗墓活动,实际上应当是为了让世人以为曹操和董卓是一丘之貉,有明显污其名誉的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末年权倾朝野的董卓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的疑点,曹操盗取陪葬品是为了补充军需,用来维持军队的规模。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农业生产基本停滞,粮食产量本就不高。再加上当时各地战乱,军队行军的过程中常常会破坏当地的农业规模,更是打击了粮食的产出量。在这种背景下,这就注定任何文物都变得一文不值,只有粮食才是硬通货。即便曹操真的拿到了陪葬品,又能卖给谁进而换取粮食呢?换不到粮食,又如何能够维持军队的规模呢?

最关键的是,在曹操攻占冀州首府之后,曾经唤来陈琳问询,陈琳曾直言讨贼檄文的内容皆是为了迎合袁绍心意而写。这也就是说,这封讨贼檄文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为子虚乌有,或颠倒黑白之事。而且如今残存的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曹操真的设立过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来进行盗墓活动,那我们除了相信撰写檄文的作者的话还有别的选择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南朝宋刘子业复设发丘中郎将及摸金校尉

提到摸金校尉,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曹操之后,下一个人便是南朝刘宋皇帝刘子业了。刘子业于公元464年继位为帝,年仅十五岁。在刘子业还身为皇太子之时,就常常因易怒易暴的性格遭到宋孝武帝刘骏的斥责。在老皇帝刚刚去世之时,国家机器还能够有效运转,朝堂之上的氛围还算不错,大臣们都按部就班忙于职内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子业渐渐发现了皇权可以让他肆意挥霍自己的任性,于是渐渐失去底线,逐渐成为一名暴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朝宋疆域图

刘子业在位期间常常以个人心意随意杀人,即便是国家重臣,一旦忤逆了他的心意,就要遭到灭顶之灾。他还随意杀害亲族,就连自己的父辈亲属也毫不留情。

刘子业不仅残暴,还毫无道德底线可言,更是个不孝之子。在其母亲病重之时,曾经召唤他前往塌前。但刘子业却以母亲被妖魔鬼怪缠身,自己担心自身不保的理由拒绝前往。更为令人发指的是,他还与自己的姑姑刘英媚发生乱伦关系,并将其封为嫔妃。不仅如此,他还曾经赐给自己的亲姐姐刘楚玉三十名男宠,供其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阴公主刘楚玉画像

从这里已经不难看出,刘子业是一个毫无道德、丝毫不懂为君之道的昏君。虽然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曹操真的设立过摸金校尉,但南朝宋帝刘子业"仿古例"设立摸金校尉却是事实。对此,《南史·本纪·宋本纪》中曾有相关记载:

"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 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 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佑领之,其馀事迹,分见诸列传。"

很明显,这里的记载就非常清晰明了。不仅明确指出刘子业确实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以盗墓为主要任务的官职,还记载了领导这一组织的两名官员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史》

《南史》为官修正史,位列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作者为唐代史学家李延寿。该书并不在南朝时期完成,意味着李延寿不可能亲眼见到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盗墓的行径,也无法获知当时这支盗墓组织的规模有多大。但李延寿所能够接触的材料必然比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材料要可靠得多,真实性也更大一些。再加上《南史》此书的地位,我们很难对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一事实进行质疑。

不过,倒是并没有证据能够直接证明刘子业盗取了谁的墓葬、盗取了哪些珍贵的陪葬品、又对陪葬品做了怎样的处置。但在对刘子业为君时期的种种行为来看,他真的派人遁地盗墓的可能性确实非常大。再加上刘子业继位时的年纪尚小,根本不会清楚盗墓会给他自身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或许可以说,刘子业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会不会被玷污,他只是想要借助皇权来满足自己的私心,对着自己的国家和臣民肆意妄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朝宋帝刘子业

结语

其实不难发现,曹操初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可能性非常的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曹操必然要竭力拉拢士族集团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如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等。这些世家大族都长期活跃在汉代的政治舞台之上,家族子弟都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在道和德的问题上有着非常坚定的立场。如果曹操真的设立了盗墓组织,那么他的几名核心幕僚又岂会不知?以军队为盗墓主力又岂不会被民间百姓所发现?一旦确有其事,曹操的名声必然会被败坏,而他在士族心目中的形象自然也会随之崩解。

再者,即便他真的得到了陪葬品,那也无法解当时的燃眉之急。所谓粮饷粮饷,之所以粮在饷前,就证明粮食比军饷要重要的多。在那个乱世年代,很多百姓参军入伍只是为了有一口饭吃,此时的军饷就变得不再重要。没有粮食,曹操何以养护军队?如果他真的通过盗墓获得了足够的财富,那又为何在后来还要大规模实行军屯制?他又为何终身奉行节俭这一守则呢?

所以说,传言中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应当是不存在的,至少在曹操执政时期并不存在。至于刘子业在设立摸金校尉后,是否真的遁地掘墓那就不得而知了。不管怎么说,盗墓这一行为本就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悖的,也是对已故之人的极不尊重。我们能做的,就是将那些已经面世的陪葬品小心保护起来,让后人欣赏前人的智慧结晶和艺术思维即可。

参考文献:

1.《史记·秦本纪》

2.《后汉书·列传·袁绍刘表列传》

3.《南史·本纪·宋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