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惠渠古灌区。陕西省水利厅供图
中新网西安12月9日电(记者田进)记者8日晚间从陕西省水利厅了解到,在摩洛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被确认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继2016年、2018年陕西省郑国渠、“汉中三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陕西省第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目前,陕西省郑国渠、“汉中三堰”、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等19处已成功申报,加上此次成功申报的4处,中国已有23处。
据介绍,申遗的成功是挖掘、传承、弘扬陕西历史文化,不断加强陕西水文化建设的实际举措,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灌溉工程体系,挖掘和宣传古代农业灌溉发展史及其水利对陕西乃至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水利发展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洛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其前身是西汉时期开凿的龙首渠。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采取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征发士卒万余人,历时十余载,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施工中挖出了“龙骨”(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公元233年,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区,在龙首渠下游兴建临晋陂引洛灌溉。公元562年,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重新开凿龙首渠。公元719年,唐玄宗时期,同州刺史姜师度在通灵陂引洛灌溉、压碱淤地。元、明、清时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凿井引泉灌溉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民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在龙首渠基础上实施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历时十四年才得以建成。它的渠线布设、灌区控制科学合理,和龙首渠不谋而合。
现代的龙首渠引洛灌区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工程由大坝、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组成,分设洛东、洛西两大系统,包括总干渠1条、干渠4条、分渠13条,总长248千米,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累计引洪淤灌、改良盐碱地23万亩,引水114亿立方米,消纳入黄泥沙2亿吨,灌溉面积上亿亩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而今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展示陕西水文化底蕴的同时,已经成为更加丰美宜人的“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