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949年8月,24岁的王鹤滨被派到毛主席身边当保健医生兼生活秘书,负责照顾主席的生活。本文是对王鹤滨老人的采访记录,记述了他与一代伟人相处的难忘岁月。
走入红墙担任保健医生
王鹤滨,1924年出生,河北安新县北冯村人,1938年参加抗日,1940年考入华北联大教育学院中学部,次年转入晋察冀白求恩学校高中部,1943年考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1945年9月,王鹤滨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科,同时兼任中央门诊部眼科医生。北平解放后,王鹤滨调任香山门诊部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1949年8月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王鹤滨,上级决定派他去中南海,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说道:“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责任重大,不能出半点儿差错。要认真、仔细,有什么问题多和我联系、商量。没什么问题吧?”
王鹤滨虽然有些胆怯、不安,但仍接受安排,并认真地记下了傅部长交待的包括工作态度、方法及作风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当天下午,王鹤滨拿着傅连暲的介绍信,心情忐忑地走进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看完信,笑着对他说:“王医生,欢迎你到我这里来工作。”
就这样,王鹤滨成为毛主席的第三任保健医生。
爱看书的紫云轩主人
王鹤滨住在中南海北岸的静谷大院,即丰泽园的西邻、勤政殿边上的东八所。丰泽园大院东侧是菊香书屋,毛主席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书屋所在的院子北边还有5间房,中间过厅的大门上方悬挂一块横匾“紫云轩”。进入紫云轩,东侧两间北屋是主席的起居室。主席很喜欢这里,说住在这里有家的感觉。
当时有领导觉得紫云轩光线不足,怕影响主席的工作和健康,请示主席是不是做一下改建。但被主席坚决拒绝了,说这是文物建筑,不能动。结果有一次趁主席外出访问不在“家”,他们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担心请示了不同意),对紫云轩进行了改造。
主席回来看到自己熟悉的卧房变了样子,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搬出紫云轩,住到了游泳池。几年后才重新搬回来。
主席的床很大,左侧半边床上铺满了书。为了让书可以放得平稳,让人把左侧的软床换成硬木板。
主席读书很认真,眼、脑、手并用,将阅读中的新认识、新观点记录下来。他自己的书,就直接标记在书页上,或眉批、或旁注;对古书、借来的书,则会记个纸条夹到书页里。
主席爱看书,在院子里休息时会看书,外出时也总带着书。在主席的影响和倡导下,中南海大院里专门办了一所业余学校,教年轻的卫士和职工们语文、数学、政治、地理、科学等文化知识。
主席说自己时间少,常让王鹤滨为他读《参考消息》,把上面的国际动态给他讲一讲。还让王鹤滨用主席自己的稿酬订一些报纸,比如香港的报纸。不管什么观念,左的右的,都买来看,看到一定程度时,就有自己的观点了。
王鹤滨后来才明白,主席这是在引导他,培养他洞察世事的能力。
毛主席的日常生活
中南海一般每周六晚会放电影或举行交际舞会。工作人员或孩子们常把主席硬“请”或“拉”过去。主席一般会去,但不超过半小时,因为他确实太忙。当时百废待兴,又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他能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半小时休息时间,已经很难得。
主席身材魁伟,跳舞时就显得不灵活,右手抬得很高,左手又放得较低,这样运动时像海浪中颠簸的小舟,旋转时脚下带着棱角。主席舞步很大,长短不一,每行动一步都要做一下停顿。在王鹤滨看来,主席跳舞时和他写毛笔字一样,随意挥洒,毫不做作。不过这样一来,运动量挺大,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除了一周跳一次舞,主席偶尔也去游泳,但很难坚持下来。打乒乓球则更少。作为保健医生,王鹤滨一直想法让主席加强锻炼。后来他考虑可以让主席被动性地进行肌肉运动和锻炼,即保健按摩。他们请高级护理师教卫士们按摩手法,这样值班卫士就可以在主席睡觉前为他按摩放松,既促进了血液循环, 也能改善主席睡眠。
“戒烟运动”失败
主席烟瘾大,因为常思考问题,习惯在烟雾缭绕中找思路,所以戒烟几乎不太可能。有一段时间,在王鹤滨的“授意”下,主席的两个女儿、身边的卫士和医护人员纷纷向主席发起“进攻”——让他戒烟。有时机要秘书叶子龙的两个女儿也加入“战斗”,这4个小女孩一看到主席抽烟,就把烟从他的嘴里拔出来,或者再在主席嘴里放块糖代替抽烟。每到此时,主席只能笑着任孩子们摆布。
主席后来对王鹤滨说:“烟,我吸进去的并不多,大半都在手上自己烧掉了。手上没有烟,不能吸上两口,总觉得缺点什么;有烟在手,就弥补了这个不足,这是糖和瓜子代替不了的。”
听到主席这样说,王鹤滨知道大家的“戒烟运动”失败了。他们后来又想了个办法,把一支烟分成两半,每次只给主席吸半支。主席竟然欣然接受并坚持了下来。
毛主席很少吃红烧肉
吃饭方面,主席一直很不规律,常要卫士提醒或催着才去吃,所以想让主席一天三顿饭能顺顺当当地吃下来,不容易。卫士们有时就很焦虑,看到主席哪顿饭吃得少了,心情就会很沉重,认为自己没尽责。于是,卫士和工作人员就留意观察主席喜欢吃什么菜,再让厨房做。
王鹤滨有段时间常陪主席吃饭,这个观察任务就落在了他身上。饭后,王鹤滨把主席喜欢吃什么,吃了多少等情况告诉卫士和厨师。
一次,值班卫士张仙朋向王鹤滨报怨:“王秘书,你说主席上顿饭炒青蒿吃得多,可你看,这顿饭他几乎都没动。”王鹤滨觉得很奇怪,自己的观察没错呀,出什么问题了?
又经过多次观察,王鹤滨才明白,主席基本是有什么就吃什么,而且离自己近的菜吃得多,远一点儿的就吃得少。所以,主席吃哪个多一些,和卫士、厨师在桌上摆菜的位置有关。
主席多年来四处征战,却仍保留着湖南人的饮食习惯,主食以大米为主,几乎每顿饭都有,有时会加点白面花卷、烧麦之类的。他还喜欢吃湖南厨师老廖做的辣味腐乳,以及炒或炸的辣椒段;常吃的青菜有苦瓜、空心菜、青蒿、芹菜等。
至于红烧肉,王鹤滨说,在主席身边的几年里,很少见到他吃红烧肉,甚至不记得主席有没有吃过。主席吃猪肉,通常是用肉丝炒笋丝,或肉丝炒青菜,偶尔有清炖肘子。王鹤滨曾建议主席少吃肥肉,对健康不好,主席也从未向他提出过想吃红烧肉。
至于有人说毛主席多么爱吃红烧肉,动不动就“来碗红烧肉补补脑子”的说法,并不真实。
主席关心卫士的成长
1951年春节前,主席和王鹤滨拉家常,问他多久没回家了,王鹤滨答道:“从1949年到现在一直没回去过。”主席听了责备他说:“怎么能这么长时间不回去呢?我派你回家看看父母,到家里看看乡亲们生活得怎么样。”
探亲回来后,王鹤滨把在家乡的见闻写成报告拿给主席看,主席大为赞赏,还问了他很多农村的问题。王鹤滨回忆,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农村来的孩子,每当有人回家探亲,主席总是叮嘱他们,要关心农民群众的生活,多搞调查研究,回来后作口头或书面报告给他。
有些卫士文化水平低,主席会耐心地把他们写错的字一一改过来,再修正语法,让语句通顺。谁写得好,就交给大家传阅。
与主席的最后一面
1954年11月,王鹤滨被派去苏联深造,1958年获得苏联医学博士学位。1962年春节期间,王鹤滨与夫人应邀去中南海看望毛主席。主席看到他们以后,非常高兴地叫他们坐到身边,并对王鹤滨说:“你看我每天游泳,都瘦了几公斤,比你在的那个时候身体好了吧?”
看到主席肚子比以前小了,面部也有健康的光泽,神采奕奕,王鹤滨打心眼里高兴。谈到高兴时,主席还和王鹤滨的夫人跳了两曲舞。
但让王鹤滨没想到的是,那是他最后一次看到毛主席。1976年主席逝世时,他在山西太原,通过广播得知这一噩耗,心痛万分,难过自己没能送主席最后一程。
写在最后
王鹤滨说,自己很多养生观点都受到毛主席的影响:“主席的生活非常朴素,基本有什么就吃什么,平时吃粗米而不细米,吃菜多,吃肉少,经常吃的是葫芦、苦瓜、豌豆等。作为国家主席,他没吃过任何保健品和补品,和普通百姓一样吃五谷杂粮。”
所以,王鹤滨希望中老年人也能像主席那样,不迷信补品、保健品,只吃普通饭菜,凡事想得开,平时再多锻炼,身体自然会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