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作为一个改革家,商鞅对于秦国功不可没。

然而在公元前339年,功勋卓著的商鞅依旧被秦惠文王处死。

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得罪了太子

商鞅在贯彻迁都咸阳的政令中时,咸阳并不是秦国国君直辖,而是世家的封地,商鞅毫不犹豫,直接将土地收回,顺便处死了土地的原主人,也就是太子的舅舅。

秦国的世家们眼见对商鞅无能为力,便唆使太子知法犯法,商鞅如实向秦孝公禀报。“秦国可以没有太子,但寡人不可没有秦国”,面对秦孝公的硬核回答,商鞅并没有真对太子下手,而是选择了处罚太子的两位老师,毕竟“教不严,师之惰”。于是商鞅割掉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又在太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以此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无可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宗室贵族结怨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商鞅入秦十年,与秦国的宗室贵族一直处于对立状态,而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和贵族的利益。

商鞅入秦之前,秦国的贵族一直是世袭的,拥有对封地的绝对大权。但是这一切从商鞅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

商鞅奖励军功的新法规定,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许无功受禄。相反,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成为新贵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变法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但是由于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即使秦国的贵族对商鞅有再多的不满,他们也并没有把商鞅怎么样,但是这一切终归会随着秦孝公的死而发生改变。

功高震主为人臣大忌

秦孝公死后,继位的是秦惠文王,但是秦国上下对商鞅的认知要绝对的多过秦惠文王。而且随着秦孝公的病故,秦国贵族对商鞅的不满也到达了顶点,即将爆发。

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的王权空前加强,而贵族的权力则不断削弱。因此,虽然贵族对于变法不满,但地位权力均遭到削弱的他们已经无法对秦惠文王造成威胁,只能将矛头对准商鞅。

新君即位后,以公子虔为首的秦国旧贵族告发商鞅谋反。而对于秦惠文王而言,商鞅与贵族,他只能选择一个,这是没有第三个选项的单选题。

秦惠文王也是一个有能力的君王,冲他没有废除商鞅之法就能看出此人并不昏庸,自然也不会一直拿着商鞅对他的不敬说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于他而言,杀死商鞅似乎利益更大,因为经过十年时间,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变法也已经全面实施,国家已经走向了正轨,商鞅对于秦国而言已经没有多大的价值。

而贵族则不同,即使是旧贵族依旧有着强大的势力,对于他秦王而言,还是有着一定的价值。因此解决与宗室贵族的矛盾是迫切的,而杀掉商鞅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再者商鞅是旧臣,秦惠文王下手没有心里障碍。

结语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经说过,“在列国变法都是要死人的!”,“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切。

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以来大多数的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改革常常在一个志在图强的国君支持下进行,必然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而一旦国君去世,失去了支持者后改革就会遭到反对派的疯狂反扑,轻者离开政治中心,如范仲淹、王安石等;重则会人亡政息,流血成河。而中华历史五千年,商鞅则是第一个因为变法而流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