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出过远门,早晨天朦朦亮就出发了,客船虽然开得很慢,但沿着苏嘉杭运河,见一路江南乡村景色颇感新鲜。行程3个多小时到达嘉兴,中午吃自带的粽子,下午便参加考试。一切都很顺利,我幸运地考上了这所我崇尚的学校,也开始了我崭新的全日制寄宿学校的生活。同时考上的还有我的同学凌一鸣。我和他一直同学到高中毕业。

七岁那年,我就读于盛泽淘沙弄小学(现在的山塘街小学),我的功课一直名列前茅,当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我还担任全校的少先队大队长。我是一个喜欢读书又兴趣广泛的人。小学毕业,中学到哪里去读呢?那时考中学没有划分地区的规定,跨省都可以报考,完全是自由的,这让我选择学校拥有很大的空间。镇上只有一所中学,我没兴趣,也没有考吴江县立中学的打算,我向往的是嘉兴秀州中学。

51年下半年我小学毕业,52年春节的一个傍晚,爸妈召开了家庭会,专门讨论我去哪里念书的事。我据理力争,最后爸妈答应了我报考嘉兴秀州中学的要求。我十分高兴,过了几天,我乘上去嘉兴的内河小客轮赴考,随身只携带妈妈给我的两个粽子,心里暖暖的很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秀州中学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学校,她创建于1900年,抗战前是嘉兴地区七县的最高学府,从1900年至1927年期间一直由美籍人任校长。该校中西汇融,教学相长,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新风。抗战期间该校流亡内地,成立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当时一批潜心教学事业的老师,如顾惠人、俞沧泉等,不畏艰难,始终坚持爱国爱校爱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传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堪称江南一流名校。

待我于1952年春天正式入学秀州中学时,学校已坐落在嘉兴项家漾,它的外貌、规模、气派让我这个从小镇来的12岁少年颇为惊喜,大开眼界。学校门前耸立着一棵绿叶浓密的榕树,大树依偎在小河旁,没想到这是我们住校生以后经常戏耍的地方。学校门卫的顶上,有一口大钟,我们上下课的时间均由她的钟声来掌控,钟声清脆宏亮,可传至方圆几里地,钟声天天陪伴我们起床、睡觉、上课、下课。六年的住读生活,让我们对钟声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的总体布局也是精心构思的,规范、紧凑,也很人性化。踏进校门,一条绿树成茵的人行道引导我们渐入佳境,迎面是一幢红色教学楼,“西斋”两字镶刻在砖墙中间。穿过教学楼,是一片空置的绿地,前、左、右有3到4层大楼围绕,以东斋、西斋、科学楼命名,大楼之间有内走廊相连,这是一个温馨的教学园区。再往里沿伸,蓦然可见一个偌大的广场,大楼广场面对一座全校最漂亮的4层大楼——人民堂,这里是学校的中心位置,大楼正门拾级而上,上面有一个平台,这是我们每天升旗的地方,由师生捐款而建的新膳厅和健身房分布在它的两旁。至此,学校的纵深已可见它的规模了。考上这所具有完备教学设施和优美学习环境的学校,对一个新生的高兴和满足感是不言而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这里寄读的同学很多,有来自湖州的、嘉善的、海宁的、桐乡的、海盐的等等。我来自吴江。一年级新生住在新膳厅3楼。对住宿学校的我来说根本就没有概念,加上家里也穷,所以来上学只带一条棉被,其他生活用具如脸盆、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都没有。幸而大家睡的是地铺,同学的垫被挪一点给我,凑合着过。天真烂漫的孩子只想着开心的事,这些生活小事就无暇去计较了。管理我们的是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很爱干净,走过他的身边还可闻到一股香水味。他和蔼可亲,知道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境,不少还来自农村,他要我们友爱相处,互相帮助,要我们清洁卫生,内务整齐,他给我们上了住读生的第一课。学校的文明礼貌也许就从这里开始。我坦言住读将近6年的中学生活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让我享用一辈子。

学校的生活很有规律,丰富的体育内容和完备的体育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对体育的兴趣。学校有两个400米跑道的大操场,一个操场中心是标准的足球场,另一个是设有多个篮球场和跳高、跳远、铅球等竞技类体育项目的地方。其实我们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很多的,早晨有早锻炼,下午四点以后,几乎所有的体育场所都是锻炼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顾惠人校长把秀州精神归纳为:立场纯正、严格训教、基本训练、身心健康、课外活动。可见校长把学生的体育活动放到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他还说:“秀州师生有了这样的人格,有了这样的精神,才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历史证明他的话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进了这所学校更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每天早晨长跑,下午学习单双杠和各种体操竞技类运动,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个技巧小分队,不足十个人,我是其中的一员,体育老师经常在校内外组织我们表演跳火圈运动;晚上,操场上灯火一关,架起的铁圈紮着酒精棉球,点上火,燃起的棉球立刻围成一个空心的火球。然后我和我的同学穿着有学校标志的体操服,轮流着穿越这个火球。很惊险也很刺激,但很优美,常常博得观众拍手喝彩。学校健身房的篮球场也常常是人头攒动,呼喊声不断,挤得满满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观赏着球赛的竞技。

还有一次,全国女子短跑冠军姜玉民来到我们的体育场,姜玉民是我们姜正中副校长的妹妹,校方通知我们去观摩她的表演,一百米跑道外围挤满了人,只见她穿着一身比赛的运动服,矫健优美的体型,正在蹦蹦跳跳做准备运动。然后起跑、冲刺,多次来回,还跟我们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级运动员高水平的训练过程和一个优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时过半个多世纪,至今回忆起来还十分清晰,因为不仅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而通过这样难得的观摩,体现了秀州的精神,并在提升我们对事物高标准的追求。这对于我们在读学生是有深远意义的。

在这个学校,理想是具体的。不少由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登上了人类科学技术的顶峰,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早年就读于我们秀州中学;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首译《莎士比亚戏剧全剧》的译界楷模朱生豪是秀中的学生;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最高科技奖得主程开甲,也是盛泽人,小学、中学都和我同一学校,他是我尊敬的学长。秀州中学人才辈出,国际级的专家、学者层出不穷,他们都是后生们尊敬的前辈、学习的楷模、事业的榜样。这是这个学校的骄傲,也是这个学校的荣耀。我记得在我初中进校后,就听说了朱生豪的事迹,他英年早逝,家境贫困,但他把翻译稿酬全都给了学校的图书馆。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也是从广播新闻报道中得知的。那时,我已在读高中三年级,喜讯传来,振奋了我们全体师生。校长顾惠人即刻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发电报向他热烈祝贺。有的老师曾是李政道教授的同学,于是就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李政道如何刻苦学习的故事。那个场景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人才辈出是孜孜不倦的教学理念的回报,是对在校学生潜移默化的鼓励。热爱科学、追求理想、努力学习在这个学校蔚然成风。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2年春天我进校时,校名是私立秀州中学,这年的冬天,学校改名为公立嘉兴第二中学。这个学校从1927年开始走完它25年的回归、流亡、复校的过程,学校改名又迎来了新生。我是在57年从这所学校高中毕业的。学校的变迁离不开时代的洗礼,我们恰恰处在新中国成立后,变数最多的时期。政治风云渗透到这所学校,教学革命对这所历史上有教会背景的学校是首当其冲的。纷争也由此而来,在教育界,把我们学校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教育阵地,我们也意识到学校正悄悄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变革。

作为学生我们热爱我们的校长顾惠人老师。顾校长家庭出身贫寒,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曾赴美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在他担任校长的28年里,秀州中学的点滴发展和进步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率领的一支很出色的教师团队,全身心为我们培土耕耘:方朝曙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是一位很注重仪表的老师,每天西装革履,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对工作十分敬业,他把教学看成是他的一份神圣职业。王文江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授课时表情严肃,语言精辟,我们开玩笑地说:如同一位牧师在教堂里传授圣经,我们对王老师也敬畏有加。教物理的是倪振潮老师,我们这个学校很重视数理化,而倪老师的讲课特别轻松,他常常把深奥的原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给我们增加了无穷的兴趣和想象力。我们的生物老师沈小华,是一位漂亮的女性,她和蔼可亲,严中有宽,跟学生很亲近,是学生的好朋友。

最令人惋惜的是英语老师张才茂,这位可敬的老师是顾校长的夫人,是我们学校最出色的英语老师,她的发音字正腔圆,娴熟甜美,在课堂上毫不含糊,课外又十分活跃,还经常跟大家一起打篮球呢。就这么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恰在我读高三的时候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学生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情,可是那时的气氛不太好,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57年7月,待我们毕业后,我们才知道张老师的自杀与顾校长的遭遇有关,而顾校长正经受着政治上沉重的压力,精神上无比的痛苦。58年他被错划右派,并辞去了曾担任28年的校长职务。从此学校也开始改变走向,一个高品质的教师团队也不复存在,走的走,调的调,关的关。

幸运的是,我们在校时,这批老师还在,这个团队还在,还保持了原来那种严格训教的学风,完成了我们的学业。高中毕业,我们也离开了这个学校,各奔东西,考上高等学校或走向社会,追求我们的未来。但是美好的中学生活,却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学校给予我们的文明、知识、精神、体魄成为我们发展壮大自己牢不可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