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出身贫苦,曾为驿站驿卒,后从军。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所在的部队在勤王途中饷变,李自成趁势起事,后辗转至舅父高迎祥麾下。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孙传庭擒杀,李自成继承了高迎祥的基业。从此,李自成成为了明末乱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李自成接连击败明军主力,于十六年(1643年)破潼关,杀孙传庭。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4月25日,破北京城,崇祯死国。此时,由李自成取明朝而代之仿佛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了。然而很快,李自成便在山海关下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击败,紧接着便是溃败、逃亡与覆灭。

那么,是不是说没有清朝的干预,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朝就能够继承明朝江山并正式实施有效统治呢??海子认为不能。原因如下

没得到知识分子阶层的拥护与支持

没得到知识分子阶层的拥护与支持

同黄巢起义一样,李自成起义也是非常纯粹的农民起义,无论从领导者与参与者的角度来衡量。在中国历代王朝,任何一个政权进行有效统治的机制都是其官僚系统,而官僚系统的根基是以科举为上升通道的知识分子阶层,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阶层与官僚系统是统一的。然而李自成却很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自成攻陷京师之战

李自成起义的目的非常的单纯与唯一,即是以暴力反抗明朝的高压统治,直至推翻之,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建立新政权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目的与情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多年的战争中,李自成军有过多次的屠城,尤其以水淹开封最甚。《明季北略》评价云:

夫图大事者,当以得人为本。张李所为如此,不过黄巢、赤眉之徒耳。天心人心胥失之矣。欲不速亡得乎?

也正是因为缺少这一战略考量,李自成对于知识分子阶层其实是很不屑甚至是仇恨的。1642年,李自成陷襄城之后:

自成深恨诸生,遂劓刖百九十人。载于《明季北略》

李自成对于官僚体系与知识分子阶层的漠视与苛待,导致了这一群体对李自成的厌恶。在十余年的战争中,李自成多次遭到明朝地方官僚与知识分子们的激烈反抗,以至于到“大顺”政权建立之后,这一新政权也仅有极少量的明朝官吏投效供其驱策,但也仅限于此,并不能进入其决策中心。而李自成集团的决策中心也仅有三位读书人,其中李岩与牛金星出身举人,勉强算是知识分子阶层,宋献策仅仅是一名术士。

缺少官僚与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李自成和他的队伍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统治这一关键问题其实是非常的缺乏想象力的,其“大顺”政权也仅仅只有一个中枢班子,对于辖地的管控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可以说其单纯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李自成集团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机制。

不靠谱的“均田免粮”

不靠谱的“均田免粮”

为什么不靠谱呢?“均田免粮”是李岩为李自成制定的策略——李岩此要据考并不存在,我们姑且当作真有此人——其目的是为号召更多农民加入到反明大业中。而这一口号也确实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明季北略》

然而其实只要稍加分析,便能看出这一口号其实是一空想。“均田”自不待言,即打破土地高度兼并的局面,重新分析土地,这是小农经济时期自耕农最相素的理想,可以理解;但“免粮”却绝对是幻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箪食壶浆迎闯王

任何一个政权,要对进行有效治理,必须要有一个脱产的官僚系统才可以,要支撑这一系统的运行就要依靠政府税收,而作为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农业税一直以来就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竟然免粮,真是可笑。

也正是因为这一尴尬的逻辑,这一口号一直以来就仅仅是口号而已,并没有怎么落实于执行层面。而李闯集团也执行过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比如“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但由于李闯集团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尖锐矛盾导致其无法组建也从来没有建立过有效的统治秩序,因此这些政策的作用仅仅是聊胜于无罢了。

有意无意的得力“臂助”

有意无意的得力“臂助”

在李自成的成事过程中,其实还有一股力量一直在若有若无的施展着影响,那就是东北的清国。

李自成其实有过好几次被明朝军队逼入绝境。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洪承畴、孙传庭的围剿之下,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仅率18骑逃亡。而就在此关键时刻,多尔衮率清兵由墙子岭入寇中原,明朝急调卢象升、洪承畴增援。围剿李自成的主力被撤走,而李自成也得到了喘息之机,一年多之后,闯军卷土重来,并最终要了明廷的老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自成、吴三桂及清军山海关之战

西北闯军,东北大清,毫无疑问是直击明朝政权的左右勾拳,在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番攻击下,明廷显得有些左右支绌,手足无措。明朝的灭亡,实在是这二者的轮番折磨之下最终疲惫致死。如果二者能去其一,尤其是如题主所假设,如果没有清朝,明朝政府能够以狮子搏兔的姿态,集全力于一拳,李自成和他的闯军可能早就已经瓦解冰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