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悟空自从离开了花果山,一心访道求仙,先是在南赡部洲流浪了八九年,饱一顿、饥一顿,走州过府,混迹市尘,风惨露露,偶尔偷个衣服,耍个怪,日子过得相当清苦,在南赡部洲的流浪岁月,滚滚红尘中看到的都是世人都在争名夺利,并没有遇到自己想要寻找的老神仙,原著用了一首来形容南赡部洲的社会现实场景: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正是悟空在市井名利场中的摸爬带滚,受尽了苦楚,所以悟空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悟空寻仙访道不是为名利追逐?人活于世间,解决生存这是首要的问题,争名夺利这是生存发展之道,普通人活着为生计、名、利在奔波,有根据地的人在为发展、为活的更好、更舒服而奋斗,而所谓不贪不杀的美好社会只存在西牛贺洲如来口中的意淫中。

为了继续寻仙访道,悟空只好继续下海,向西洋出发,来到西牛贺洲地界,求访多时,这次终于机缘巧合,来到了一座林麓幽深的秀丽高山下。文中写到:

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悟空正在欣赏这好山好水的时候,听到林深之处竟然有人引吭高歌: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悟空一听这竟然是道德真言,想必这就是自己苦苦追寻的神仙大师啊,赶紧上前问询,原来是在砍柴的樵夫,交谈中樵夫说是这首歌是家住隔壁的老神仙见他因家事操劳,心中烦闷教他唱的,用来散心和解闷的。

一番攀谈之后,悟空问他既然家住老神仙隔壁,为何不去跟着老神仙去修行,成仙得道,长生不老?樵夫说是因为自己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又没个弟兄姐妹,现在父亲过世、母亲孀居,而且现在母亲年事已高,自己要侍奉母亲,只能出来到山里砍柴换钱买米,所以不能去跟着老神仙修行。

当樵夫给悟空说了老神仙的家庭地址、门牌号的时候,悟空对樵夫还是不放心,觉得是在忽悠他,就让樵夫带他去一趟,得了好处,还不忘他的指引之恩。樵夫为此生气了,说悟空不知好歹,跟着去了,却不误了他的生意?而且没法奉养母亲,让悟空自己去。

年少的时候,看到此处,总为樵夫的孝顺很是感动,樵夫因为侍奉母亲的缘故不愿背井离乡,抛家舍口。进入社会以后,发现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面对生存、生存的更有尊严的压力,世人慌慌张张,都是为了碎银几两、为名为利,背井离乡,抛家舍口才是常态。

仔细读来,其实樵夫的这种说辞是经不住推敲的,在西去之路上,普通群众见了悟空,赶紧关门,怕的要死,这樵夫在面对孙悟空的时候,反而很和气,礼仪很是周全,怎么看都不像真正普通樵夫,他的说辞基本上都是推托之词,有人说这樵夫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看淡名利,甘愿淡薄,而且为了孝敬老母亲,放弃在别人看来大好的机会,真是这样的嘛?普通的群众,能有这种大觉大悟,能有这种举手投足间的雍容气度?不经历名利场中的修行、历练,又怎么能看淡名利呢?不为名利所动?

也有人说这樵夫的真正身份就是菩提祖师本人,在此专候悟空的到来,因为菩提祖师行事低调,这样做是为了隐瞒自己行踪。真是这样的嘛,首先樵夫跟悟空说道,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不计其数,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了,现如今跟着祖师修行的还有三四十个人,其次三星洞门口的石碑,上书:“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像吴闲云老师说这块石碑几乎是西游记里面最大的招牌了,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差不多三层楼高的样子,可见祖师还是很注重派头的嘛。

其实我的看法是,不论这樵夫是不是菩提祖师,这樵夫都与菩提祖师有着莫大的联系,而且这樵夫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生存在此砍柴伐薪,我更觉得他好像须菩提祖师安排在此菩提学院的招生办主任,甚至他已然得道成仙,在此负责宣传菩提学院,负责招生工作,一首《黄庭经》几乎是西游记中最牛叉的广告用语,谈吐中不显山不露水的将祖师的厉害宣传的淋漓尽致,不然悟空走到三星洞门口的时候,心里还是战战兢兢,门都不敢去敲,在树上吃着松子等了一会,祖师安排人出来,说是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安排人出来接悟空。

如果这樵夫真正的是普普通通的山民樵夫,整天柴米油盐酱醋茶,恐怕早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那有砍柴的时候,都这么闲情有致,有钱人砍柴,这是体验生活、消遣,没钱的人,砍柴,这是为了生计。荷包不鼓,哪有这份淡定从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没有一定的稳固之前,罔谈这种闲情逸致是奢侈,正是因为在名利场中拼打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才能说的出这份闲致。

第九回中的樵夫秀士李定,因为多次参加招考,不能进士及第,出来上山砍柴,这是生活的迫不得已,只能酒后吟诗作对来遣散心中的郁闷,只能用甘愿淡薄来掩饰不能争名夺利的窘迫,只能生活在底层,用牢骚来填补心中的苦闷和生活的酸楚。

追名逐利,这才是人生的本态。正是因为追名逐利,所以南赡部洲的大唐朝才是富庶之地、双叉岭的刘伯钦死去的父亲才在唐僧的念经超度下,拿到了上中华富地投胎超生的指标、第九十一回金平府慈云寺的和尚整天看经念佛,持斋把素,都是指望修到死后上中华富地托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