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南下直扑南京之前,靖难战事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进行的,而且局势还不甚明朗。

朱棣从公元1399年农历7月起兵以来,在短短两个月内,连克通州、蓟州、遵化、居庸关、山海关以及大宁等地,将北京直隶一带基本控制在手中。1400年战线便推进至济南德州一线。在这里,朱棣与朱允文的军队进行了近三年的拉锯战。以铁铉驻防的济南为支点,南京朝廷多次派出大军围剿朱棣,但都被朱棣所击败。双方自然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

1401年冬,朱棣得到密报称南京空虚,于是便有了大军南下直取南京的计划。但此时在济南德州一线除守济南的铁铉之外,还有盛庸与平安两支大军,南下的风险是极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靖难之役全程

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绕过防守严密的济南城,率主力南下威胁南京。成庸平安果然也率军尾随。到4月,南京也派出了由何福挂帅的增援部队,准备三路合击,绞杀朱棣,如此便形成了南北夹击的绝杀态势。

但中央军的战略最终未能得到实施。农历三月初九,朱棣军与盛庸军在淝水大战,盛军大败。平安军则与何福军在今安徽灵璧的齐眉山会合,坚寨深壕,准备阻击。朱棣先是断了中央军的粮道,迫使其主动决战,农历四月二十七日,两军在灵璧决战,机缘巧合之下,朱棣侥幸获胜,生擒平安等数十员大将,何福单骑逃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军两战破三路南京军

那么,为什么南京三路大军没有对朱棣军形成围杀呢?最重要的是由于技术条件导致了三路大军之间的信息沟通出现延迟,进而导致三路大军的配合上出现了失误,也就是说,三路军队并没有能够同时接敌,这样就给了朱棣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淝水,灵璧两次大战之后,中央军主力几乎尽墨,南京朝廷已经做不出象样的抵抗了。农历六月三日,燕军在瓜州击破盛庸的长江防线,南京已经处于不设防状态。

毫无疑问,在朱棣决意南下之时,南京朝廷在北方和南方都有相当的势力。在北方除了盛庸平安两支野战军之外,铁铉还控制着重镇济南,而且凭借济南的城防曾经多次重挫了燕军的兵锋。在朱棣南下时,南京还派出了相当的军队进行夹击。很显然,朱棣的南下之策将坚城济南以及大量敌军甩到背后是承担着巨大风险的。那么为什么要行此险着呢?无奈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祖朱棣像

首先无论兵力物力,燕军都是处于明显下风的,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掌握有江浙富地的南京朝廷无疑占有巨大优势;再者以藩王反对中央,本身便在大义上失了先机,而在历史上更是没有成功的先例。这两点决定了南京朝廷能够动员的资源和兵力要远胜朱棣,而朱棣则很难坚持长期的持久战。这就决定了行险一搏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尤其在细作通报南京空虚的消息之后,朱棣和他的决策团队一定不会放弃这一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