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打响!这是在83年前,中日双方一场规模较大且至为惨烈的战役。

据相关公布的记录,日方投入8个师团及2个旅团,约20万兵力,中方投入了当时武装到了牙齿的中央教导总队87、88师和另外的148个常规师外加62个旅,约80万兵力,双方共约投入兵力近1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最终这场战争中国军队以伤亡30万余为代价,除毙伤日军4万余外,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疯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中国之后的长期抗战争取了很宝贵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规模如此之大,战况如此之惨烈的淞沪会战,其真正爆发的原因会是什么呢?或许不少的人会认为,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保住面子,不得已而为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小王子看来这样的成分因素或许会有,但不会是主要的。小王子个人认为主要因素有如下三点:

1、上海的特殊性能带来国际影响

众所周知,1937年的上海仍存在着清朝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那就是上海的列强租界依然存在。那么这就意味着,在上海一旦发生任何状况,都会赤裸裸地映入西方各列强的眼中,无疑上海是最有效和最直接向国际社会进行有力宣传的窗口。相信蒋中正当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希望利用上海的环境优势得到国际社会的舆论和支持,反正这一仗无论如何都是不能避免的,在上海打既是战略也是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华北抗战的情况不容乐观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逐步开始了对整个华北的全面蚕食和侵略。中日双方在经过近6年拉锯后,日本国内因为战争消耗造成的各种压力及问题与日俱增,再加上当时世界局势开始变得十分玄妙。

所以内外交困的日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攻还是守的战略选择。很明显将华北地区全面脱离当时国民政府的掌控,逐步改造成像满洲国这样的日伪地区,便可以有效地缓解日本当下的形势。

然而相信蒋中正也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同时他深知在华北全面沦陷后,日军自北向南的军事进攻态势便会得到确立,届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也将因为失去战略缓冲而变得岌岌可危。所以蒋中正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淞沪会战可以有效缓解华北的抗日压力,同时可将日军自北向南的军事态势扭转为由东向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上海已成民国首府的最后屏障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当时的国民政府通过一份日本昭和12年的《对华作战计划》中,清晰地了解到日军进攻南京已经是提上日程的事。所以与其将来被动在无险可守的国府南京进行大战,倒不如在能一举数得的淞沪进行一番较量。既可作一场世界性宣传,又可以有效达到改变双方战略对峙的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就是通过以上几点,让蒋中正对淞沪会战有了足够开打的理由。但很可惜淞沪会战不但没有保护到京沪杭,反而还变相削弱了华北的抗日实力,上海、南京最终还是失守了,而且淞沪会战让长江一线失去了防守力量,之后九省通衢的武汉和华中相继亦因此变得岌岌可危!